】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国企应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6-25 09:16:42


 
  国有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国有企业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需要打通“血脉”,加强联通,国有企业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医疗、教育、公共文化等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重要基础。2023年1月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有企业要做好新基建产业链的投资者、研发者和建设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国有企业要把握投资机遇,充分利用投资项目融资新政策新机制,根据项目性质、风险分配、融资需求和期满处置等各项因素选择具体的模式,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是充分利用投资项目融资新政策新机制。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综合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手段,加快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撬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为6400亿元,较上年增加300亿元。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截至2022年11月末,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万亿元,支持近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创新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分两批投放基金 7400 亿元,为重大项目建设补充资本金,支持的 2700 多个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国有企业要把握投资机遇,充分利用新政策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模式。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资产证券化(REITs)等投融资模式。国有企业要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模式,探索投贷联动、股权融资等新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思路,着力提升运营业务专业化程度,培育优良的经营性资产,创造持续稳定的长期收益和现金流,向建设运营双轮驱动转型升级,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有企业还要加强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

  一是加强央地合作。地方国有企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较小、力量较为薄弱,需要优质资源注入,展开央地合作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央企业的业务。要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业务协同,建立央地重点项目落地推进机制,推进央地在投资运营、施工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深合作。

  二是加强产业链合作。许多新基建项目的建设使用往往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多家企业,如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游包括网络层和设备层,提供工业数据连接、转换和数据预处理功能,涉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大电信运营商;中游包括平台层和软件层,提供基础平台支撑,如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网、中国移动的OneNET等;下游主要为应用层,如三一重工、海尔电器等制造业企业。要建设并用好基础设施,国有企业需要动员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三是加强多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所有制企业具有不同的优势,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影响力强,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具有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具备“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在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着无法代替的地位。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优势,注重创新协同,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深化合作,尤其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技术、资金合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