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观察
http://www.CRNTT.com   2023-03-30 14:59:45


 
  发展路径

  绿色为底、制造为基、开放为本

  3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足以见证一座城的沧桑巨变:地区生产总值从54.68亿元增至1653.57亿元,进出口总额、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长十倍乃至百倍;从公共文化设施稀少,到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老城活力迸发,娄江新城定位“未来之城”;从只有一个小汽车站,到挺进“高铁时代”、长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通勤”……

  由“县”到“市”,名称改变,更是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变革。这个将田园、产业、江海等元素刻入肌理的城市,30年来,以自然生态涵养城市气韵,以实体经济打造城市气质,以对外开放塑造城市气派,汇聚成蓬勃向上的发展气势。

  与自然和谐共生,持之以恒描摹“田园画卷”。晨光熹微,不少太仓人沿着天镜湖跑步或骑行,开启全新一天。湖水荡漾、绿树成荫、沿途风景如画,湖边有序分布着高端酒店、商业、住宅以及企业总部。

  天镜湖状如明镜。以“镜”观之,可见太仓如何构建疏朗有致的城市格局、精心调试人与自然的距离。

  太仓陆域面积665平方公里,约为上海十分之一。与江苏省内其他县级市相比,太仓不算大,但绿色发展一直“算大账”:城市绿化率高达43%,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70%,均在全国领先,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34%左右、城市规划中近三分之二面积留给农业和生态建设。

  航拍视角看太仓,生态绿廊连绵蜿蜒、清澈河道纵横交错,高楼与道路掩映在大片绿地中。如果追江赶海是一以贯之的“大写意”,现代田园城就是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公园、绿地与廊道、水系勾连互补,打造“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的生态体系;50多个街头游园被提档改造,一批林荫路、景观路和湿地公园陆续建成。

  太仓主城区有一片300多亩的核心地块,经测算如果开发房地产可带来数十亿元财政收入,但最终选择建设市民公园。漫步其间,植被密布、空间广阔,如同家门口的天然“氧吧”。

  先后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太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8平方米。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说,“城在田中、园在城中”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共同梦想,新征程上将坚定生态优先,注重城乡统筹,打造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又有优美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之城。

  与产业升级共进,执着坚守培育制造体系。30年间,太仓工业总产值增长十余倍,“块头”猛增,“脊梁”不改——始终坚守制造业。

  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在太仓曾辉煌一时,大批乡镇企业全面开花,虽显分散但打下工业根基。撤县建市后,太仓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大批乡镇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同时引入德国制造技术,聚焦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最终形成“3+3”产业矩阵: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个特色产业集群。

  锚定实体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瞭解到,太仓将研究细化产业链图谱,深耕高端数控机床、汽车核心零部件、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细分领域,着力引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全面提升产业规模质效。

  产业升级离不开数字赋能。全球目前有“灯塔工厂”132家,其中50家在中国,太仓占两席。太仓发挥“灯塔工厂”示范作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力争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与世界交融共赢,海纳百川助力城市生长。郑和公园内,18米高的郑和铜像巍然屹立。视野开阔的航海家无法预料,当年起锚地有朝一日与世界关系如此紧密。

  太仓现有外资企业1583家,投资总额328.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85.3亿美元。德企总数约占三分之一,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更带动周边600多家民营企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与太仓“3+3”产业集群规划深度融合。

  对德合作,一往情深。见证德资壮大过程的太仓市高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冯玉良等人介绍,德国人的精致务实和太仓城市精神完全契合,太仓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也更匹配“小而精”的德国制造业,由此双向奔赴、聚沙成塔,形成目前的开放结构。

  数据也可印证:前100家德企聚集太仓历时14年,而从第300家到400家仅用了3年。受访德企负责人回答为何选择太仓,都说起“城市乾净精致”和“政府务实守信”,加上产业链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形成良性循环。

  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席张臻伟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德国人的性格就像是壁炉,要烧透厚厚的壁砖会很慢,但是热起来一定会很长久。据统计,90%以上早期落户的德企都在太仓完成增资扩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