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苗岭深处,有颗“金钉子”
http://www.CRNTT.com   2023-02-20 10:47:28


 
  凭借扎实的科研成果,贵州古生物研究团队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竞争日益激烈之际,关键时刻,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彭善池为代表的国内学者纷纷提供学术佐证,一批外国专家也主动加入贵州古生物研究团队,西班牙古生物学者乔治·埃斯特夫就是其中一员。

  通过对600多件凯里组印度掘头虫标本进行深入研究,乔治·埃斯特夫证实了西伯利亚以及美国的两种候选化石,均为印度掘头虫的相同种。“我们发表了两篇非常重要的论文,论证了印度掘头虫对确定这颗‘金钉子’的重要性,尤其是解决了华南板块的寒武纪地层与全球其他陆块的对比难题。”乔治·埃斯特夫回忆。在国内外专家共同呼吁下,赵元龙团队的国际认可度与日俱增,他和同事们连续被邀请至瑞典、奥地利等国参加寒武系学术会议,介绍贵州候选“金钉子”的研究情况。

  2015年,寒武系第五阶界线工作组进行投票,决定将印度掘头虫定为寒武系第三统唯一的首现化石。至此,在赵元龙团队攻关“金钉子”的征途中,最大的障碍终于被攻克。

  作为赵元龙的硕士研究生,杨宇宁从2011年开始从事“金钉子”研究,2016年博士毕业后又被引进回母校贵州大学工作,继续参与起草提案报告。回想当年多轮竞争的情景,这位青年学者记忆深刻:“得益于之前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部分选举委员还到实地考察过,熟知贵州团队的研究成果,也亲眼见证了贵州剖面的独特优势,让我们在最后关头占据了主动。”

  2018年6月8日,国际地层委员会全票通过乌溜—曾家崖剖面作为“金钉子”的提案。当月21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把全球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共同底界的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建立在八郎村,中国第十一颗“金钉子”成功落户贵州。

  延续,讲好贵州古生物的故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