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共二十大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3-03-22 00:18:22


 
  一是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未来国家将持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点聚焦国内空白技术领域,聚焦重点领域、薄弱领域、产业链缺失环节,尤其是工业母机、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二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既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又要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元器件等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大投入。三是发展数字产业经济。二十大强调,未来将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表明国家对于数字经济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未来要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加快建设天地一体、云网融合、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陆将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攻克高端芯片、光刻机、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同时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许多台资企业在现代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地位,或是位于行业龙头地位,或是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大陆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为这些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巨大的机遇。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拓宽两岸农业合作领域。

  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将推动大陆走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未来三个领域将获得政策大力支持。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十大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自十九大以来,金融领域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农贷款规模逐步增加。到2022年二季度末,大陆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余额达到540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了2840亿元,累计增幅超过110%。二是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未来大陆将继续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在水土资源适宜地区有序新建一批大型灌区。三是农业科技和装备制造。二十大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当前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问题,大陆将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领军企业,优化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建设。

  未来新型农村经济将进一步壮大,台资企业可以从农业精品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业入手,引入电商和参与农村物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积极参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养老等产业提供有利条件。总的来看,乡村振兴相关产业为台商提供的发展空间很广阔。

  3、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极大拓展了台资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十大报告立足于国内外形势变化,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幷清晰阐述了四大发展战略,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二十大报告中,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增长点值得台资企业重点关注的是加快发展“都市圈”和县城新型城镇化。二十大在“城市群”概念的基础上,首提“都市圈”概念,幷强调“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当前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的城镇格局已经基本构建完成,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大陆将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包括将加快规划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将逐步形成,到 2025 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 3000 公里,基本实现主要城市间 2 小时通达。“十四五”期间还将加快县城“补短板”的进程,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未来,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域经济也有很大发展空间,有机会承接部分中心城区流出的产业,包括一般制造业、区域性物流仓储基地、农产品加工等。台资企业在大城市和东部地区深耕已久,而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将推动台资企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向中小城市延伸市场和生产基地,台资企业的运营发展将与大陆更广阔的国土空间紧密结合,与中国中西部更具潜力的生产资源紧密结合,台资台企在大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三、对台资企业二十大后的更深度参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

  1.台资企业要深耕新发展格局下的大陆市场。

  根据二十大报告指明的方向,大陆将致力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陆的工业体系将会更有韧性、更加安全、更有质量和效益。过去大陆是“两头在外”,加工生产在内,零部件、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外。现在,在内循环下,大陆将通过补链、扩链形成水平分工与垂直整合相结合、“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产业链集群。这样的产业链集群不仅将吸纳大量就业,还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供应链的安全性将得到有效保障。疫情之下,各国各地区的隔离阻断,会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但是由于中国大陆一些地方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自成体系,供应链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障,疫情之下很多跨国公司反而把大量的订单转移到了这些地方。这些地方订单出现了逆势增长。这说明,内外平衡发展的产业链集群要比“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地方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对经济内循环的持续着力成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台资企业要紧紧抓住中国大陆产业正沿价值链向上攀升的大趋势,大陆当前有 4 亿的中等收入群体,对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开展创新、培育品牌提供了最为丰富而便利的市场,特别是互联网 + 制造业的全面渗透,近几年陆续涌现出的以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为特征的“新制造”就是这种趋势的一种反映。台商台企品牌意识强,运用互联网和创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强,台资台企发挥自身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开拓大陆内部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基础。

  2.积极创造企业内外双循环互动新发展模式。

  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新发展格局下,大陆的经济发展将不再以实现顺差为目标来一味扩大出口,而是以适度扩大进口、实现进出口平衡为目标。对世界来说,大陆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 10 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 22 万亿美元,服务进口总额将达 5 万亿美元,两者加起来超过 27 万亿美元。这么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对世界经济带来直接而持久的拉动。近年来部分台资企业集团受上游欧美企业的要求,实行“中国大陆+1战略”,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集中投资于中国大陆的一些企业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其他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以避免所谓供应链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其实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开拓一带一路与这些企业的迁移范围有很大的重叠,台资企业可以积极与大陆的一带一路对接,既充分享受大陆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海外保护支持,也可与留在大陆的部分进行合理分工,创造内外循环互动的新运营模式,内外有效协同互动,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3.积极参与大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十大强调科技创新的战略性作用,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幷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章节之后,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赋予了其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自十八大以来,大陆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布局建设50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正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当前台资以及外资研发中心已成为大陆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陆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不仅率先出台《上海市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规定》,而且深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积累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在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不降反增幷呈现了较强的增长态势,推动了以科技研发为主的高科技服务业外商投资迅猛发展。截至2022年6月中旬,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522家,继续引领全国其他地区。台资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大陆的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无论是台资企业内设的研发中心还是设立独立法人的研发中心,根据同等待遇原则都会得到大陆相应政策的扶持,通过承担大陆的相关战略产业科技创新项目,也是台资台企深度融入大陆经济发展战略的捷径。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2月号,总第302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