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徐立之:人才金字塔从小朋友做起
http://www.CRNTT.com   2021-10-06 10:15:58


  中评社北京10月6日电/据大公网报道,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和月前的“前海方案”中,均提及对香港科研的支持,促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日前接受《大公报》专访时指出,基础研究是香港所长,生物科技、医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更属前沿科技,惟缺乏培育科研生力军的“人才金字塔”,即是说培育人才应从小朋友做起,不可能“今日投资,明天就有回报”。

  徐立之建议,政府应为对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创设更多机会和空间,打造强而稳固的人才根基,弥补本港科研的基因缺陷,助力国家实现精心铺设的科技蓝图。

  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八月来港时,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黄圣彪表示,在“十四五”规划框架下,科技部积极支持香港更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任务的实施,包括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设立香港青年科技人文交流计划、组织香港青年和科学家赴内地科研机构及企业交流等。他认为,在国家科技创新的蓝图中,香港有角色可以担当,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真正为国家所需贡献香港所长。

  “港科研人才断层,需至少20年追补”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科技创新中专攻的“前沿科技”,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等。徐立之说:“国家的方向是正确的,香港大概知道方向幷且努力对接,例如香港在生物科技、医疗科学、化学材料的基础研究做得好。”

  徐立之指出,本港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科研成果接连获国内外同行肯定,健全的同行评审制度使之更有公信力,这不仅提高了香港科研在国际的竞争力,当中杰出的科研人员亦推动了香港在全球大学中的高排名,实力可见一斑。但他强调,一个地方的科技发展需时,人才培训需要有个过程,“香港人想今日投资,明天就有回报,这是不行的,不可以用急功近利眼光看科技创新。”<nextpage>

  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经济蓬勃的香港,金融类学科吃香,成为最有“钱途”的学科。徐立之感叹,本港科研人才在那个时期出现断层,失去了一、两代科学家,“我读大学那年是1968年,到三、四十年后我稍有成就,继续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我这一代的科学家,有丘成桐,但90年代读大学、热衷科研的人士似乎没有太多。所以要反转这个局面,需要至少20到30年时间,才能看到新的有成就的科学家出来。”他补充道:“当然现在资讯发达,年轻人也有可能将这个时长缩短。”

  “带小朋友参观实验室,让他们看见将来”

  培养一批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科研生力军,徐立之认为香港须构建一个稳固的“人才金字塔”。他以真正的金字塔作喻:“一个由一颗颗细小沙粒堆建而成的金字塔,是很稳定的,也能堆得很高;而另一种方法,不断注水、修葺而成的沙堡垒,即使漂亮,没有水就会塌,很不稳固。所以用钱买回来的东西可能很漂亮,但不持久。”因此,他坚信人才金字塔须从培育最底那一层,即是小朋友做起。

  徐立之说,近年香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很高兴见到中小学生对科研兴趣渐增。他指出,随着国家、社会逐渐重视高科技,政府应构思培养科学人才的全盘计划,包括给予有科学兴趣的学生更多机会接触科学、为他们创设更多深造的空间,以及在未来提供学术晋升以外的更多出路,例如带小朋友到大学或机构的实验室参观,让他们看得见、摸得到、看到将来,为他们树立一些高素质的科学家榜样。<nextpage>

  “学生多走出去交流,激发更多思维碰撞”

  徐立之又指出,有些人才未必留港工作,或许会去内地或海外留学,增长见识,因此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希望自己的学生多走出去,同时也要多收其他地区的学生,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激发更多思维的碰撞。”

  虽然已届古稀之年,徐立之现时仍活跃于与科技创新相关活动或研讨会中,他形容,推广科学也是科学家们的责任,因此致力于透过港科院推动科普工作,亦不时透过活动向社区大众讲解科学,希望唤起本港小朋友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潜能。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