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经济观察:下半年怎么看、怎么干
http://www.CRNTT.com   2021-08-17 08:59:29


  中评社北京8月17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前不久,世界银行发布半年度《中国经济简报》,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8.5%,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半年报”。这份“成绩单”成色如何?怎样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下半年经济工作怎么干?本期《理论周刊》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看经济形势:今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成色如何?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32167亿元,同比增长12.7%。此外,消费、投资、出口等均表现不俗,增速明显;失业率、新增就业、人均收入等民生指标,亦有着积极的变化。在您看来,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如何?

  王小广:上半年同比增长达到12.7%,主要是由于上一年同期受疫情冲击较大,实际上当前中国经济仍然呈现中速增长特征。而在疫情和上一年下行压力之下,我们顶住这两个压力,走出了“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实属不易。

  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亮点一是中国经济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不仅GDP增速继续保持稳中趋升,而且物价的上限与就业的下限均在合理区间内,物价总水平与就业均保持稳定。亮点二体现在出口方面,由于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加上全产业链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防疫产品方面我们都具有竞争力,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口绝对优势”。尽管在国际贸易上遭遇一些逆流,但我国的出口仍然保持稳定。亮点三表现在经济恢复较好的情况下,当前中央和地方都在着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以期实现经济全面的数字化改造、绿色转型,这是中国经济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间最大的亮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这在“十四五”期间必须加快推进、全面推进。亮点四是民生保障和基础市场制度建设都得到了明显加强。疫情暴露了民生保障方面的很多短板,我们加大落实“六稳”“六保”力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稳定性与公平性的提高,这都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随着疫苗接种进度加快,部分国家出现经济回暖,生产逐步恢复,但世界经济恢复不均衡性依然凸显。对此,怎样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王小广:我们仍然存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这不是通过一些短期的调控措施就可以马上解决的。当这个问题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在一起,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难免会有恢复不均衡的问题、不可持续的问题和其他新问题,世界经济同样如此。虽然经济运行总体向好,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亟待解决的中长期问题。

  第一,尽管消费和服务业有所恢复,但与疫情之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人均国民收入突破1万美元大关,向2万美元迈进的过程中,消费倾向应该是上升的,但消费相对滞后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我们的供给端恢复得比较快,但是服务业和消费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且还受到一些中长期因素的影响。

  第二,CPI保持温和走势,但PPI出现超常增长,PPI与CPI剪刀差创新高。PPI上涨过快, 这对中小微企业来讲,是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在本身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承受成本暴涨的新压力。“六稳”“六保”的落实对中小微企业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但新的价格结构性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下游的消费品生产企业的负担。

  第三,就业是世界性难题,在稳就业上,中国政府做得很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们采取了金融让利和许多支持性救助性措施,这些措施有缓解作用,但仍面临不少深层次问题。就业的最大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且在疫情影响下复杂程度加剧了。其中,大小企业就业的结构差异凸显,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比较长期的问题予以重视,并采取一些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何一再强调跨周期调节、宏观政策衔接?

  王小广:从整个宏观政策来说,不能光考虑短期不考虑中长期,还要考虑到周期之间的衔接。当前,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均处在周期性调整中,未来还将进入升级和平稳上升周期。现在我们稳增长的压力不像往年那么大,要把握好当前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把更多精力放在一些长期的、培育下一个周期的增长点上。也就是说,当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并非为了简单地在短期内获利,而是为了在更长的时间内,使下一个周期更加平稳、高质量发展。

  同时,今明两年又是一个关键点。去年在剧烈的下行冲击之后出现了明显的恢复,形成大跨度的变化,今年仍有一些应急的延续;到了明年,可能要考虑的是正常情况与应急状况如何衔接。尤其重要的是,现阶段我们在一些中长期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上要有更多作为,未来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现代化上有重大突破,要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此外,解决了供给端的同时,需求端也不能落后,要激发内需潜力,完善内需体系,使供需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在上半年良好势头基础上,巩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成果,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做好哪些方面工作?

  王小广:第一,短期来看,今年确实是一个时间窗口,经济增长压力不大,千万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时间窗口,要有积极作为。而积极作为的核心就是,一定要在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

  第二,要重点解决大企业和小企业这个新的二元结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制度设计上加以考虑。不能光靠减税降准等短期的应急措施“输血”,还要能够“造血”,使中小企业真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三,要警惕价格扭曲的问题,比如防止房价上涨,对PPI的过度波动做一些市场整顿等。应依法加以综合治理,保持市场运行秩序的规范与公平。

  看消费:消费“压舱石”作用发挥得怎么样?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二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77.1%。对此,该如何看?

  王廷惠:全国疫情防控平稳有效,消费环境持续宽松,利好政策不断推出,消费市场需求潜力稳步释放,上半年消费市场持续稳定恢复,“压舱石”基础性作用突出。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的有力支撑。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总体而言,上半年消费恢复性增长态势稳定,特别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为稳定市场信心、带动产业链升级创造新机遇。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消费“压得住”“稳得住”“保得住”,对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目前,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扩大内需看,如何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的潜力,有效提振市场需求?

  王廷惠:当前,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居民消费能力、整体消费环境和有关公共政策等。一是全面提升和增强消费能力的体制机制还需创新和健全。其关键在于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二是影响消费实现的疫情反覆冲击持续存在,直接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半径和活动空间,制约了线下实体消费。三是激励新型消费的政策落实落细仍不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便利化需求的消费环境与消费生态也有提升空间。四是房价过高成为影响大城市居民消费的突出问题,抑制了个体当期消费和社会长期平均消费倾向。

  深度挖掘消费增长的潜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最大程度释放消费升级潜力。目前,消费市场的增长基础仍不稳固,要以升级版改革、扩大版开放和超常规政策,有力有效出台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整体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激发消费意愿,促进消费均衡持续增长。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直接影响消费市场规模和结构,要系统完善鼓励人口增长性消费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二要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最大程度恢复日常生活消费,充分释放被疫情制约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14亿多人口超级规模大市场的超级潜力。三要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全面激发消费新动力。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鼓励无接触经济发展。要在持续推动传统消费增长的同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出台进一步鼓励服务消费、乡村消费、绿色消费的政策,提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大宗消费带动作用,进一步培育激发新型消费,有效释放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发展生态友好型文明消费。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在您看来,下半年提振消费的重点、难点在哪?

  王廷惠:下半年提振消费,重点是要改善总体消费环境与条件。一要保障消费实现的安全环境。在科学防控疫情改善总体安全消费环境的基础上,稳定消费信心。二要深入推进城乡高效流通体系建设。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消除消费升级的堵点和障碍,加快形成供需衔接、城乡一体、内外贸联通的国内大市场。三要加快农村消费城镇化小康型转型提升。要完善县域商业体系,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补齐农村消费渠道短板,促进农村电商健康发展,深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四要促进国际消费新业态发展。要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市内免税店等国际消费新业态发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难点是持续整体提升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目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市场复苏基础仍需加强,消费潜力释放和新消费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约束。要进一步全面纵深推进对阻碍消费的体制机制改革,需尽快出台一系列措施降低居民生活的总体费用和综合成本,增强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和实际消费能力,完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看外贸外资:如何牢牢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数据显示,1-6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27.1%,规模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6078.4亿元,同比增长28.7%,规模创历史同期最高。对此“成绩单”,您如何看?

  沈国兵:2021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外资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资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引资结构更加优化。上半年在外贸外资领域内取得显着的反弹式增长,对此既要倍加珍惜又要居安思危。要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严峻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形势下,正确对待这一世界经济非常态下的增长。

  对比来看,无论是2020年外贸发展体现韧性、逆势上扬还是2021年外贸反弹式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稳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主要对象并没有发生变化。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一样成为我国稳外贸重要的支撑主体。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放眼下半年发展,您认为外贸外资领域可能还存在哪些增长空间、面临哪些挑战或者说仍需防范哪些风险?

  沈国兵:2021年1-5月,我国重点商品整体出口相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提升;我国重点商品整体进口相较去年同期也出现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依然有望在出口贸易上取得突破性增长,也有望在进口贸易上取得突破性增长。相应地,一些主要进出口行业产品领域将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增长的重要空间。

  从显着的反弹式增长下我国外贸的相对份额来看,2021年上半年东盟、澳大利亚占比稳定不变,欧盟、中国台湾占比略微下降,日本和韩国占比明显下降,而美国占比出现明显上升,中国香港占比略微上升。囿于疫情严峻的态势,我国更需要居安思危,牢牢稳住东盟、欧盟、美国、东北亚的日韩、中国的港台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等最主要六大贸易圈,特别需要重视美国的贸易份额及中美经贸摩擦风险。因为只有牢牢稳住我国的外贸基本盘,才能稳住我国对外资的持久吸引力。也就是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是依赖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基本盘的规模和质量的。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在上半年成绩的基础上,怎样进一步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

  沈国兵:一是对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需要稳步推进。以提升RCEP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契机,加快构建一个要素流动一体化大市场。二是制度型开放建设需要提速提质。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来积极拓展外贸外资广度和深度。三是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此为契机,深化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改革,增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四是积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工业园区。重点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园区国际化建设,形成“一带一路”工业园区投资贸易合作机制。五是对外已有自贸区建设需要提质。重点加大对东盟国家进行有效的贸易和投资布局,拓展提升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绝对贸易规模和相对贸易份额。六是积极推进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七是加快推进中日韩三方自贸区谈判。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大门理应通过磋商谈判越开越大。九是积极健全和发挥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推进贸易和投资上的规制作用。需要大力提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机构参与国际金融机构规则磋商和制定的能力,在稳步推进投资项目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多边贸易和投资利益,规避风险。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张冬梅、谢绮珊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