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制衡中国或对抗中国:美中关系中的地缘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21-03-23 00:15:51


 
  四、中国大陆地缘经济的工具与实践 

  中国大陆拥有多种地缘经济的工具可供使用,以达成其地缘政治的目的。首先,贸易政策上,中国大陆透过与特定国家扩大、减少贸易以奖赏、惩罚该国。举例而言,北韩的商品有65~85%皆出口至中国大陆,以换取食物与油品供给,而2003与2014年北韩不听中国大陆劝阻进行核子试爆时,中国大陆就切断了与北韩的贸易,此即为地缘经济策略的实践。

  中国大陆进年来经常在东亚使用贸易政策以达成其地缘政治目的,除前述北韩的案例外,例如2010年钓鱼台事件中,中国大陆阻止稀土出口至日本,迫使日本部分让步,释放中国大陆船只的船长。2012年黄岩岛事件中,中国大陆利用海关检查拖延菲律宾香蕉入关,造成菲律宾庞大经济损失,最后则撤出在黄岩岛的军舰,此皆为中国大陆在贸易上成功实施其地缘经济策略的实例。

  是故中国大陆瞭解自身庞大的国内市场所为其带来的地缘经济优势,在与部分国家建立贸易关系的初期,透过让利的方式,如开放其产品大量进口、承诺以国有企业购买其产品等方式,让双方形成互赖作为地缘经济策略的筹码;而即使并未让利,在与中国大陆贸易的期间,由于中国大陆国内市场的强大购买力,也足以对亚非国家与跨国企业形成一定影响。

  这样的经济依赖性是中国大陆有利的地缘经济筹码,举例而言,台湾自陈水扁政府时期开放与中国大陆贸易后,对中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台商赴中国大陆投资更是日益增加,此给予了中国大陆使用地缘经济策略,对台湾进行统一战线策略、引导两岸融合发展的机会。

  此外,中国大陆近年来也经常使用投资与贷款的方式以进行其地缘经济战略。中国大陆一带一路倡议投资的多为开发中国家,而其投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输出中国大陆国内过剩的资金,更是为了获取天然资源与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在以投资获取、垄断天然资源的部分,尚有十数个亚非国家皆与中国大陆签订了类似的协定,以较低价格长期地提供给中国大陆天然资源,藉以换取中国大陆的投资、贷款与基础建设,增加中国大陆在当地国的影响力。

  全球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在2018年的报告中便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投资、贷款的68国中,虽不会出现结构性的债务违约风险,但若根据债务占GDP比例、中国大陆债务占总债务比例,以及一国还款能力等指标来看,其中有23国确实遭受沉重的债务压力;而包括吉布地、吉尔吉斯、寮国、马尔地夫、蒙古、蒙地内哥罗、巴基斯坦与塔吉克在内的8个国家则有潜在的违约风险。而中国大陆管理其债务的方式也经常并非以商业,而是以地缘经济策略为主要考量。

  另外,由于当地国经常无法还出向中国大陆借取的巨额款项,中国大陆改以战略港口租约、天然资源或当地国配合其行动作为代替还款的方式,藉此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此种案例中,最知名的就是斯里兰卡因无力偿债,而将汉班托塔港(Hambantota)租予中国大陆99年,以偿还部分中国大陆贷予其建设基础设施的款项。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Gwadar Port)、吉布地的海军基地、马尔地夫的无人岛、塔吉克与吉尔吉斯的石油管线等也是如此,为中国大陆创造了庞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五、中国大陆地缘经济策略之动机、成效与影响

  在探讨中国大陆地缘经济策略的地缘政治成果之前,必须先瞭解中国大陆地缘经济政策的动机。首先,中国大陆有70%左右的石油必须仰赖进口,而中国大陆要从中东与非洲等产油国进口,则必须通过麻六甲海峡,美国目前在掌握麻六甲海峡隘口的新加坡仍有空海军基地,也就是若美中发生冲突而美国决定对中国大陆在麻六甲进行封锁,则中国大陆的能源供给会出现危机。

  此外,由于美军目前在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优势军力,若美军更进一步地在各咽喉点对中国大陆进行经济封锁,也就是采用前章所述的“离岸控制”策略,以长期耗尽中国大陆的战略资源、迫其让步的情况下,中国大陆目前仍无法有效反制。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大陆目前在军事上仍无法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而在美国可能的封锁策略下也相当脆弱,中国大陆必须发展替代方案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拓展其战略影响力,这就延伸出了中国大陆的地缘经济策略。

  如前所述,中国大陆有相当好的条件发展地缘经济的策略,而目前其实施此策略的成效也相当可观。中国大陆目前已藉由一带一路等地缘经济的策略在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扩张了地缘政治的影响力,获取部分基础设施的掌控权,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与输油管线,就让来自中东的石油无须经过麻六甲海峡,就可运到中国大陆境内,而塔吉克、吉尔吉斯与缅甸的石油管线也能够达致同样的目的;此外,藉由在巴基斯坦、吉布地、斯里兰卡、马尔地夫等地取得港口,中国大陆也能开始将其海军实力间接投射至东、南海之外,以突破美国岛链战略的封锁。

  中国大陆试图在不与美国起军事冲突的情况下拓展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藉由前述所提的地缘经济策略,中国大陆已加深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连结,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

  最后,中国大陆在贸易上的地缘经济策略更直接、间接地在地缘政治上造成深远的影响。除前述所提日本在钓鱼台事件、菲律宾在黄岩岛事件上的退让外,中国大陆甚至能透过这样的策略对已开发国家造成影响。

  故地缘经济的影响其实远比政治或军事上直接压力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这是一种无形、长期的压力,让各国在决策前,都必须考量中国大陆的看法,从而给予了中国大陆在地缘政治上深远的影响力。中国大陆在印太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地缘经济策略,已很大程度地扩大了其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对区域国家的政策造成了长期的影响,使美国在区域中的影响力下降,以上皆为促使特朗普政府采取更为强硬的中国政策之考量因素之一。

  六、美国近两任政府对中国大陆地缘经济政策之认知

  中国大陆地缘经济的策略扩大了其地缘政治影响力,也挑战了以往以资本主义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建制。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无论在军事上或经济上都没有敌手,形成所谓的“单极时刻”,因此,美国继续积极地推广以其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贸易体制,其政策重点是提升美国自身的绝对利益(absolute gains)。然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中国大陆开始使用地缘经济政策扩大其影响力,如此发展态势让美国重新注重现实主义中相对利益(relative gains)的问题,中国大陆也希望藉由这样的政策拉近与美国实力的差距。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大陆在显着地提升其经济实力后,开始积极地使用地缘经济手段以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奥巴马政府则试图以“重返亚太”政策作为回应。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政策目的是透过强化与各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连结,以维持亚太区域中现有的国际秩序与美国的地位,而其经济面向则是希望透过与各国加深彼此的贸易连结、加广自由贸易的开放领域,以达成更深的经济互赖,进而形塑更为稳定的区域局势,并间接地制衡中国大陆。但至少,奥巴马政府仍希望维持以交往为主的中国政策,也就是仍希望中国大陆能逐渐融入国际秩序之中共存共处,成为美国的“建设性战略伙伴”。

  到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其国安报告强调“经济安全”,认定中国大陆为美国的战略竞争者,并指出中国大陆正使用地缘经济来扩大其影响力。总体而言,特朗普政府认为中国大陆是“竞争性战略对手”。特朗普政府并认为,过往美国的政策放任了中国大陆运用地缘经济政策去拓展其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故特朗普政府认为这样的政策必须改变,美国必须对中国大陆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做出必要的回应,也就是须要积极而全面地制衡与对抗中国大陆。

  因此,自奥巴马政府至特朗普政府,中国大陆地缘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就如同中国大陆军事与经济实力的增长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并非在美国两任政府时代中,导致美中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出现显着的落差。因而单纯地使用地缘政治观点,其实仍难以单一去解释为何美国两任政府对中国大陆的认知及其中国政策出现了转变。所以应该说,包括了国际体系硬实力,以及相对潜在权力与技术水准之差异,还有地缘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并非单一因素的考量。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3月号,总第279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