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政治消费主义”与“网络政治学”观察台湾主流民意
http://www.CRNTT.com   2021-01-27 00:16:24


 
  此时,虚拟的网络社会与真实的社会之间出现连结:“由于网络所倚靠的是真实世界的科技发展,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科技的菁英,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也同时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例如,在台湾每一个电子布告栏(BBS)站台中,都有相关的限制与规定,而掌握这些规则的人(站长/版主),则拥有比一般成员(乡民)更多的网络(或科技)权限或能力。同时,站长与版主通常又都是主机的拥有者或维修者,因此无论是在现实或者是虚拟的社会中,都能处在支配的位置。

  这也是为何“网红直播主”与“粉专”在选举中会越来越受到政治人物重视之因,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粉丝的“网际权力”,也制约着他们的粉丝。由于有“网际权力”的存在,他们对受众的影响力,可能要超越传统的报纸与电视。这显然也是民进党执政者,愿意花更多的经费去建构自己的“网军”之故。

  四、台湾统独板块的变动性

  观察台湾的“政治消费主义”与“网络政治”互动行为,对政治图腾所产生的影响,有必要从台湾的民主化过程检验起。

  台湾在进行民主化的过程中,李登辉就界定“民主化等同于本土化”。而“本土化”概念的建构,也呈现在二分法的操作中,试图把它转化成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例如,本土化被化约成“独派=本省人=反殖民(反中)=反一国两制=民主=台湾第一=爱台湾”;而“非本土化”就等同于“统派=外省人=外来的=殖民(认同中国)=支持一国两制=反民主=出卖台湾利益=卖台”。

  这两种概念的对立性,被建构成无法相容的权力主体,所以选择一边,就会负面化另一边。但是这种意识形态权力的建构,并没有促成台湾更独,只是消耗了部分传统支持统一价值的群众认同心理。虽然如此,也因为统独之争,让更多人排斥急统或极独,也使得双方的政治板块,一直处于政治光谱最两端的位置,谁也无法取得最多数。

  这显然也是台湾在民主化的过程中,以李登辉为首掌握国家机器的国民党“主流派”,结合民进党操控“新社会运动”的力量所推动有关。

  掌握国家机器的国民党并不想放弃原有的权力,所以还是要坚持“统一”(国统会、国统纲领为指标)的立场,以及统一所代表的“九二共识”。而民进党想要跃身为执政党,就必须选择自己的政治图腾与社会权力结合,才能有机会壮大自己。

  但是,为了快速达到执政的目的,民进党在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中,轻易地让渡了“台独”的立场,并接受了“中华民国”为“国名”的诉求。这一让步,民进党达成了执政的目的,却不可能再收回权力,甚至也无法转向完全否定“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地位。

  这也是为何虽然经历了两次的政党轮替,但是蔡英文也只能走到“中华民国台湾”,即使把“中华民国”从护照和华航的班机标志上变小,就是不敢完全变无。

  既然“中华民国”与“台独”两边市场不能有独占性,所以尽管“政治消费主义”与“网络政治”不断地操作,最终还是无法让政治消费者做出完全的选择。这也是在蓝营的政治场域,虽然飘扬着国旗和国旗装,但是“中华民国”就是无法完全取代“台独”,反之亦然。

  这方面,如果从长期民调的数字观察,更可理解其中的变化,过去政大选举研究中心曾试着以量化方式,画出台湾民众的“台湾人/中国人”的认同趋势。“我是台湾人”跟“我是中国人”的认同,在1995年时形成交叉,“我是台湾人”认同倾向,首次超过“我是中国人”。而在2007年时,“我是台湾人”与“我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认同倾向又首次交叉。

  而后,“我是台湾人”认同倾向逐年上升,到2014年太阳花学运为一个顶峰,2015年后“我是台湾人”大体维持在55%左右。原先高于台湾人认同的“中国人认同”,1997年后逐年下降,目前皆维持在5%以下。

  这个以“台湾人的单一认同”已超越“台湾人/中国人”的双重认同,或许有助于打造台湾的单一国族认同,却不必然指涉出“台独建立国家”这个选项。原因在于,国族认同是一种人们心中的“终极价值观”(consummatory value),既然是价值观,本质上即为情绪性跟争议性的,很容易让人在讨论重要政策之时,变得激动之外,议题、讨论内容随之失焦,更遑论“工具性”的讨论,核心价值观没有确立,焉能聚焦?

  而这个“终极价值观”不必然涉及独立建国与否,若以台湾而言,它可能是讨论国家现况何去何从,也可能是如何擘划对中国的经贸政策等,且这种价值观必须是几乎接近“共识”,至少是“大部分人尽管不喜欢,但还能接受的价值观”。

  但是,民众要做出政治选择必然是困难与阵痛的,所以“不做选择”变成是大家不想很快去面对难题的最佳选择,套一句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所用的“逃避自由”概念,“逃避选择”反而是台湾在当前过多的“政治消费主义”与“网络政治”疲劳轰炸下最好的选择应对策略。

  所以,根据政大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过去支持“维持现状”者总计有57.5%,高于倾向独立的25.7%与倾向统一的10.4%。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并非是台湾目前的共识,“维持现状”才是。要注意的是,此处提及的独立,主要是意指“破除中华民国或说现状框架,建立一个新的、形式上的政治实体,也是一般人所认知的台独”。

  另外,根据台湾民主基金会于2018年所做的一份民调,如果台湾宣布独立导致中国武力攻台的话,会有55.0%的民众愿意,或非常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35.9%的民众不愿意。但是,如果中国为了统一而对台湾使用武力的话,则有将近七成(67.7%)民众愿意,或非常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39岁以下年轻人的自我防卫的决心更高,甚至突破70%。

  不过,若是把问题换个方式,改成“请问您认为台湾人愿不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认为不愿意者有44.9%,认为愿意者有41.8%。尽管根据民调结果,有67.7%的人表示愿意为了在中国“武统”的情况下,为台湾而战,但却对于其他人愿意与否较无信心,而大多数人心知肚明“独立导致战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若是因为台独而引起中国武统,愿意一战者又更少。证明台湾人在思考独立与否时,更倾向于考量成本的理性思考,独立若是在没有战争的前提下,才会是“最优先”的选项。

  至于到2020年的情况,由台湾国际战略学会与台湾国际研究学会所发表的民调,到10月24日为止,虽然外有中国频繁的军事演习和军机扰台,但是愿意选择与中国“和平相处”的民众,仍然高达90.4%。而选择愿意跟中国大陆继续“对抗冲撞”只有2.6%。更有意义的现象是,愿意支持民进党“宣布独立”者,只占13.6%,远低于“与中国大陆修复关系”的23.8%。

  也难怪这份民调做出来以后,虽然民进党看到愿意为台湾而战的比率高达6、7成,而感到相当满意。但是看到支持台独者却如此之低,跟年初总统大选中蔡英文赢得的817万张选票不成比例,让民进党对未来的发展,也感到不安,这也让蔡英文不得不喊出“没有永远不离开的支持者”,让执政者都要有所警惕。

  五、为何台独不是台湾的主流民意

  从以上政大选研中心、台湾民意基金会、台湾国际战略学会与台湾国际研究学会的调查可以发现,“逃避选择”确实是台湾民众在选择困境中最佳的选择策略,这也是“维持现状”一直会占有大多数的原因。纯粹支持“中华民国”和纯粹支持“台独”,都不是台湾政治市场的主流价值。

  所以,不管蓝、绿,只要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场(中华民国或台独),再透过“政治消费主义”的操作,必然会把有“选择困难症”的选民拉向自己的一边,而策略上当然清楚地标明“我这家店”卖什么肉?对方又是卖什么肉?则是最好的策略。

  而这个“肉”要找到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者。例如,过去民进党坚持“废核四”,要把台湾建构成一个“非核家园”。如今,国民党诉求坚持不要“莱猪牛”,要建立一个安全的台湾,不仅在战略上选择以往民进党善于利用“新社会运动”走上街头,这次国民党人也愿意放下身段,选择做一个配角,配合工运团体的“秋斗”,跟着到街头反“莱猪牛”。

  更明显的是,国民党团终于敢在立法院泼洒猪的“杂碎”,开始学做反对党,把以往民进党在立法院中的抗争策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就是一种“进步策略”,反之也是一种“不让步策略”。“让步策略”是强者所为,“不让步策略”却是弱势者的策略,这也是在“政治消费主义”中对“选择困难症”的民众最佳的示范效果,群众喜欢看热闹,民众也喜欢“锦上添花”,弱势者变强,民意的支持度当然就会变强。

  这点可以看出,民进党执政一直有事没事就挑衅中国大陆,就是要让自己变强,绝不让台湾人民看到自己在中国的“文攻武吓”下变弱。同理可证,国民党想要重新再起,“师夷之长以制夷”绝对是当前最佳的选择策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月号,总第277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