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33万条负面信息直指直播带货
http://www.CRNTT.com   2020-11-24 11:00:05


 
  在中消协看来,部分商家对直播营销的盲目期待与非理性投入正不断被冷静而清醒的“数据真实”修正,这也将倒逼各类“直播秀场”逐步加强自我检视与行为匡正,以避免“昙花一现”、黯然收场。各相关主体必须要有敏锐的感知、清醒的判断、积极而正面的反应。

  事实上,观看人数“吹牛”、销售数据“注水”等“影响力”指标的造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恶意刷单、花式踢馆、虚假举报等同业竞争也污染了直播生态。商家、主播之间责任界定不清晰,遇到售后问题时互相“踢皮球”,进而引发消费者围观吐槽。

   首先要明确和压实平台责任

  网络直播营销业态确实非常火爆,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消费体验,但目前还存在不少虚假或夸大宣传、商品质量不过关、退换货难保障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早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针对直播带货进行了消费调查(多选),数据显示,出现消费纠纷时,62.46%的受访者选择找平台维权,46.32%的受访者选择找销售商家维权,31.23%的受访者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29.82%的受访者选择找主播维权,23.86%的受访者选择找厂家维权,9.82%的受访者选择向法院起诉,8.07%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一名消费者告诉记者,今年“双11”自己在商家直播间购买的面膜和护肤品,到货后都出现了“缺斤少两”的问题,“发来的赠品数量比直播间里承诺的要少。”收到货后,消费者还要再找客服去维权,“幸好当时自己把直播的页面截图,有据可查,但客服和我说,这个问题是直播销售团队负责,还要先找他们沟通才给答覆,时间耗费很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