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习近平国家统一思想“两个空间论”初探
http://www.CRNTT.com   2020-09-26 00:09:35


 
  五、从“两个空间论”思考两岸制度融合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人类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统一与分裂、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贫穷,总是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然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跳出历史的周期律、探寻更加美好的彼岸。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给深受屈辱、动荡、贫困的中国人民找到了方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⑯,也是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国家统一思想之所以必将超越千年来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更替、超越以武力征服实现统一的历史宿命,是因为习近平国家统一思想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也汲取了五千年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思想精髓。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⑰。融合发展的统一路径,心灵契合的统一目标,就是习近平国家统一思想的崇高境界所在。而“两个空间论”则为我们如何推动两岸融合、如何实现心灵契合,给出了明确而睿智的解答。

  首先,制度融合是两岸融合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结果,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最终要为制度融合创造条件。人类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进入现代、后现代社会,文化认同固然是根,制度认同则是枝和干。根深才能固本,枝繁才能叶茂。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年来中国人在宝岛开垦、繁衍、兴业,中华文化也深深扎根在台湾的每一寸土地上。然而,19世纪中后期以来,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起,海峡两岸陷入长期隔绝对立,大陆和台湾分别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也造就了两岸之间制度认同的隔阂与分歧。唯有制度的融合、制度认同的融合,才能实现心灵契合,否则两岸融合发展就会出现停滞、逆转、倒退,甚至令既有成果得而复失。

  两岸制度融合,不是要求改变其中一方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以适应和服从另一方,也不是双方共同按照一套标准、一个体制、一种模式经过各自改造后另组一个新的制度体系,更不是要改变“一国两制”方针,而是两岸双方在共同坚持统一愿景、共议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在保留各自辖区主体实行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在一个双方共同认可的、和平稳定的、风险可控的空间之内,进行两岸制度融合的先行先试、探索示范。这个空间可以是以地理、行政空间为基础(如两岸临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三化”、台湾媒体和学者倡议的“金厦融合试验区”⑱),也可以是以法律、经济空间为平台(如两岸共同市场、高新技术产业链共同标准),还可以是以社会、文化空间为纽带(如在“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基础上推动两岸青少年国家历史教育制度)。我们要为两岸制度融合开创空间,也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

  以“两个空间论”思考两岸制度融合,给我们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追求心灵契合以巨大启示。第一,传统两岸关系思维下,两岸制度融合几乎难以推动,主因是大陆与台湾体量差距巨大,双方均难以找到制度融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或难以预估制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次因是两岸政治社会制度迥异,意识形态上的藩篱限制了任何一方推动制度层面融合的主观意愿。但“两个空间论”下的制度融合,则打破了原有思维窠臼,制度融合的场域可以在双方共同创造、塑造的特定“空间”之内进行,且这个“空间”本身就是为和平统一所创造广阔空间的一部分。第二,传统意义上制度融合必须依赖于双方执政当局、政治精英自上而下地研究和推动,这又触及了两岸政治分歧、外部因素干扰等老问题,进而陷入一个死循环。但“两个空间论”下的制度融合进程中,两岸的各政党、各界别、各行各业人士,都可以是两岸制度融合的推动者、和平统一广阔空间的创造者,更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也更加符合“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实现国家统一、最终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根本目标。

  “两个空间论”是思想,也是实践。当前,台海局势更加复杂严峻。越是难解的结,就越需要守正创新的探索。笔者衷心期待,两岸各界有识之士能够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领会“两个空间论”的理论内涵、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共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打开新的局面。

  注释:

  ①西方空间理论的代表学者有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等,参见Lefebvre, Henri (1979) "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 in Freiberg, J. W.(ed.),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 (pp. 285-295). New York:Irvington.

  ②《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18日。

  ③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同会见记者》,李伟红,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0日,版2。

  ④《习近平总书记对台政策论述的四大亮点》,李义虎,《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8月号(总第224期)。

  ⑤《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⑥《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3年1月5日。

  ⑦《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02版,版2。

  ⑧《腾笼换鸟 凤凰涅盘》,叶小文,人民日报,2015年08月31日,版5。

  ⑨参见《实践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第1版。

  ⑩《新时代呼唤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4·19”重要讲话精神》,王一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9日,版7。

  ⑪参见《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第1版。

  ⑫参见《探索三宪大中国台湾方案》,中时电子报新闻网,2020年3月13日。

  ⑬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9年1月2日。

  ⑭参见学者章念驰的观点,《缅怀汪道涵 高举理性旗帜》,《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1月号(总第217期)。

  ⑮《两岸重开机 正视互赖现实》,中时电子报新闻网,2020年7月29日。

  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毅亭,学习时报,2020年6月15日,版1。

  ⑰《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人民日报,2014年9月27日,版1。

  ⑱《两岸融合试验区是高招》,王冠玺,中时电子报新闻网,2020年3月7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9月号,总第273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