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王晓波与李登辉:两个不相连又相关的历史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0-09-21 00:15:01


王晓波
  中评社╱题:“王晓波与李登辉:两个不相连又相关的历史反思” 作者:王昆义(台湾),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

  严格说起来,李登辉跟王晓波一样,都是知识分子型的理想主义者,只是掌权的理想主义者,最终还是要蜕变成为一位如狮如狐的君王,这就让同样是理想主义者,最后还是会分道扬镳的缘故。王晓波找到的是“反殖民主义”,但李登辉找到的却是“后殖民主义”,也就是从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经验,去找台湾的发展根源。

  今年的7月下旬,台湾接连去世了几位重要人物,他们在台湾的当代史上应该都可以占有一定的篇幅,所不同的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他们的际遇与理念的发挥,也各有不同的去向。

  这几位已逝的重要人物,包括统派的毛铸伦、王晓波,以及从统走向独派的李登辉。

  一、台湾政治光谱上的左统与右统

  当然,要以统独的政治光谱来界定毛铸伦、王晓波与李登辉的意识色彩,恐怕很难精准地抓到他们的性格与历史定位。但是,正如日本研究台湾的重量级学者若林正丈所说:“台湾没有左右意识,只有统独意识”。所以,如果要单纯地以左右意识来划分毛铸伦、王晓波、李登辉的历史定位,恐怕也不会精确。那么又该如何来化解这一个难题呢?

  这一点,如果把王晓波和李登辉两人拿出来做比较,应该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

  我曾经两度受业于王晓波,虽然那是相当年轻的时候,对台湾史的研究也没有足够的兴趣。但是在王晓波的课堂上,他讲的最多的故事,都是一些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反殖斗争史,其中李友邦的故事是他最津津乐道的。

  这里其实透露着王晓波对于台湾史研究的偏好,不亚于他对哲学的兴趣,但哲学是他的志业,台湾史却可能是他的意识史观,也是他作为一位中国人所怀抱的家国情怀。

  而王晓波最让人不懂的是,他的父母都是蒋介石白色恐怖下的受难者,让他从小就经历一些生活上的波折,这样的成长背景,应该是更走向“外独”,而不是“左统”的路线。

  但是,也正因为他从小生活上的困顿,让他更愿意去接近底层的农工阶级,甚至帮助农工阶级翻身,这是他处事的理想之一。由于这种意识心理背景的形成,就注定他虽然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却离不开底层的农工阶级,所以意识形态上他就是左派,是跟底层人民同步呼吸的老左派没错。

  但是,在白色恐怖时期,左派意识很难见容于蒋介石政权,基本上两蒋时代都是把左派跟共产党划上等号。所以,台湾的左派想要生存,只能以“民族主义”作为掩饰,不让自己左派的意识太过突出,以免警总找上麻烦。

  只是,掩饰归掩饰,当自己的文章与思想流露出关怀底层人民的情怀之时,左派的影子还是会如影随形。所以,若林正丈说台湾没有左右意识,只有统独意识,这恐怕不是事实。只是为了避免当道找麻烦,左派意识一直是跟民族主义结合,或者说是拿着民族主义的旗帜作掩饰。

  而在两蒋时代,台湾可以容许统,无法容忍独,所以左派人士想在台湾内部生存,只能把左派意识和挂着“民族主义旗帜”的统一意识相结合,这就形成了“左统”的属性。一直到台湾民主化以后,“左统”在台湾找不到出路,也没有对话的空间,于是纷纷跨海到大陆寻求意识的根源。这也是台湾会到处飘扬着五星旗的原因。

  二、从知识分子到如狮如狐的李登辉

  简单地描述王晓波意识心理背景的形成过程之后,再来谈李登辉的政治之路。

  严格说起来,李登辉跟王晓波一样,都是知识分子型的理想主义者,只是掌权的理想主义者,最终还是要蜕变成为一位如狮如狐的君王,这就让同样是理想主义者,最后还是会分道扬镳的缘故。

  李登辉的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对于台湾民主化的方向感。他曾说:“台湾的民主化,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句话隐含着跟王晓波一样,都必须去找台湾发展的根源与出路。

  王晓波找到的是“反殖民主义”,但李登辉找到的却是“后殖民主义”,也就是从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经验,去找到台湾的发展根源。所以李登辉最津津乐道的是日本学者所提出的“雁行战略”,也就是以日本为雁首,台湾为雁身,一起带动东南亚国家共同向上发展。

  这一个“雁行战略”,注定李登辉后来必须想办法跟日本资本主义连结,才能带动台湾更进一步的发展,也才能为台湾的发展找到出路。这个发展策略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判断,常常很难精准地抓到它发展的规律与脉络。

  1990年代,李登辉一边推动台湾的民主化,一边又要帮台湾找到发展的出路。而1990年代却是日本开始停滞发展的年代,日本自身的发展都已经出现问题,又如何能带动台湾与东南亚国家一起向上发展呢?

  尤其是1997年所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不仅摧毁了东南亚国家原本发展的“东亚锐锋”,连原先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喊“日本第一”的锋头也不再,反倒是东风开始要压倒西风。

  这个“东风”,当然指的是中国。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原本在东南亚直接投资的外资,有70%北上到中国投资,理由就是因为中国在金融风暴中,展现了国家能力,可以抵挡货币贬值的歪风。

  当大部分的外资从东南亚北上到大陆投资的时刻,李登辉的一纸“戒急用忍”,在台海划下难以跨越的鸿沟,而2000年陈水扁执政以后,两岸的隔离持续存在,这就让台湾在大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失去共同成长的机会,这也使台湾无法在经济上跟大陆相辅相成,台湾最后也只能做美国与中国的代工业者,无法超越,也无法继续维持领先大陆的“小龙”地位。

  而后来台湾能够做美中两国的代工业者,也是在蒋经国时期打下的基础。在蒋经国当政时期,在他的经济国师李国鼎的坚持之下,台湾先行走上资讯产业的发展,让台湾的资讯代工往后能在全球占一席之地。

  问题是,台湾资讯产业的发展在经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所能赚取的代工利润都相当微薄,导致台湾年轻人普遍处在低薪的环境中,台湾人才大量的外流,更让台湾经济的转型面临困境。无力感和无方向感,已经是这一代年轻人普遍的现象。

  虽然,今年因为新冠肺炎肆虐,在各国封锁的状态下,许多外流的年轻人有回流台湾的现象,但是疫情未解,年轻人的出路还是无解。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