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王晨阳:把非遗送到老百姓手上
http://www.CRNTT.com   2020-06-20 14:53:47


  中评社北京6月20日电/据人民网报道,今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一键下单,购买那些传承了千百年、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精湛手艺的产品,这同时也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贡献了一份力量。

  近年来,“非遗+扶贫”成为文化扶贫的一大亮点,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让贫困人口借助文化的力量脱贫致富,也让消费者通过购买加入到传承非遗、助力扶贫的队伍中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今年倡议和推动的线上非遗购物节更是“非遗+扶贫”的生动案例。正如文旅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所说,“这是在网上打一场网络脱贫攻坚战”。

  建工坊 让非遗走出大山

  2018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扶贫办通过支持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非遗项目,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和居家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超过2000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2200多个非遗项目,培训了将近18万人,带动了将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贫困户脱贫。

  “传统工艺和扶贫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在推进传统工艺振兴的过程中关注到了广泛的贫困人群,并对他们加大了培训力度。”王晨阳说。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曾联合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10万人次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很多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非遗传承人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课堂。这里的培训并不是指单纯的“技艺”,更重要的在于开拓非遗传承人的眼界,让他们学习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培训和市场产生更多对接的可能。

  培训之后,非遗司还会支持非遗传承人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研发,通过市场营销培训和电商技术支持,优秀的非遗作品开拓出更大的销售半径和消费市场,从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毕竟流通才是非遗存活下去和能够更好传承的必要条件。”王晨阳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