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17年前香港淘大花园抗疫事件,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20-02-04 07:51:00


 
  今年防疫新压力

  无形的制度经验相对容易梳理及总结,但香港从2003年起至今仍未解决的“人多房少”的客观现实,则令香港不少人士担心其在面临各类新型病毒时的防疫压力。

  以淘大花园为例:因居住密度较高,其浴室面积也非常狭小(约3.5平方米),每当有人使用浴室时,关上的门及运行中的抽气扇能造成较强的负气压,驱使带病毒的小液滴通过地台排水口进入浴室,随后附着在各种物品的表面上,比如地毯、毛巾、洗手间用品等。

  “所以新建的楼盘或者进行翻修时,下水系统必须符合要求,加装‘反虹吸气阀’,以避免将U形聚水器的水吸走,增加细菌传入屋内的风险。”香港某物业管理员对《财经》记者表示,“所以一般家庭还好,更多的是其他家庭。”

  因人多地少造成的居住压力,亦造成了香港多年来存在大量居住在“房中房(劏房,港称劏房)”内的家庭。在过去十多年间,因种种原因限制,香港人烟稠密的市区旧楼内的劏房总数比之2003年时有增无减。据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6年中期的人口统计:全港约9.27万个劏房,居住近21万人,平均一个单位分间成3.4个劏房。

  曾于2003年任香港工程师学会“抗炎专责小组”主席的一位人士在多年前便曾表示:部分劏房需升高地台以加建独立厨厕,或涉违规改建,难保证其喉管是否合规及装有U形聚水器;部分劏房厕所更不设窗户,空气不流通下恐增加传播病毒机率。

  曾经历淘大花园爆发SARS事件的前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屋宇署长邬满海也称:“最大问题是劏得不合格的劏房,以及政府如何跟进这类劏房的排水系统”。

  劏房之外,高层建筑高密度设计产生的“烟囱效应”及香港的高密度人群聚集将会给抗疫带来哪些影响,亦正在成为香港相关各界正在担心的话题:基于人口密度而不仅仅是流通量计算,香港的疫情,可能将会比北、上、深、广,甚至重庆更严重。

  按照人口密度计算,香港属世界上最高人口密度地区之一。按照2018年香港按区议会分区划分的陆地面积,年中人口及人口密度统计(修订于2019年3月4日)则显示:香港陆上每平方公里的总人数为6890人。

  因香港不少地区为保育用地或难以利用的棕地,按实际的居住地区计算,“香港有700多万人口,现时居住的地方有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27 000人……与香港人口密度可以相提并论的大城市,只有孟加拉达卡和印度孟买。”原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曾在此前的一篇网志中指出。

  从1月底至今,《财经》记者在香港特区几处热门购物区采访时发现:虽公共图书馆、泳池等公共设施已经暂停开放。路上的大量行人也已普遍戴上规格不一的各类口罩,但购物及餐饮的商铺生意仍相对兴隆。

  截止2月2日中午12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香港特区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感染人数为14人,无死亡病例,亦无治愈出院病例。防疫压力犹在,但形势尚未恶化。

  来源:《财经》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