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浙江阅卷老师谈争议满分作文:别让引用“艺术”走向极端
http://www.CRNTT.com   2020-08-12 20:55:23


 
  这无形中设置了一定的教学导向。为了更高的分数,我们会准备很多名人名言给学生去背——我们也想让学生看书,但有时他们真的没时间。发资料时,我们现在会避开国内的历史典故,而会给学生印加缪之类的国外作家的名人名言——当然,不能说这位考生一定就没看过(他引用的)那些书,他可能对哲学很感兴趣,可能看过很多书。但(前述教学导向的)结果是,现在很多学生引用的名人名言都不那么有名,引用的人物可能在某一学术领域很有名,但对公众来说是陌生的。

  现在培训机构也很多,机构老师也都会准备一些国外哲学家、心理学家的名句给学生背,教他们怎么运用,这些句子往往都很冷门。这又加剧了这一现象。改卷老师看到时可能产生错觉,以为你看过很多书,写得很高深。但其实考生不一定看过,而且那些素材可以挪用到不同的题目里,《生活在树上》可以用,换到另一个题,或许也可以。

  (注:南方周末记者查阅了13篇网络上流出的浙江省2017-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发现将西方哲学家、近现代作家作为引证材料最为常见。超半数作文中,出现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黑塞、加缪、斯宾诺莎、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名字。有些是引用句子,有些仅仅是提及名字。而一些小众的国内外专业领域人物,例如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中国近代女画家潘玉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等人,也被部分考生用以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些高分文章中,将中国古人作为引证材料的文章仅有三篇。不过,在2019年的一篇高分作文中,仍有一名考生提及“高考作文引用三巨头”,引用了司马迁和苏轼的相关素材。)

  现在整体趋势如此。老师改卷的时候不会查(被引用的)这句话是否正确,所以有些学生也可能生造一些话,然后加以某某人说。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说过呢?我们改卷时一般不会去查。我们主要看他所运用的这些话,能不能很好地证明这个论点。但这个话是不是这个人说的,如果不能确定,也只能不去深究。

压力下的作文阅卷

  主要是没有查的渠道。改卷时,我们手机不能带,字典也不能带。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改卷老师不是很懂哲学,很多东西是没法判断的。有些老师不知道一些名句的出处,觉得考生高深莫测,可能给他打高分。还有些老师觉得这些东西莫名其妙,就会给打低分。这两类老师可能都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