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民俗润泽乡间 激活振兴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22-03-24 09:40:47


游客在陕西省西安市永兴坊品尝腊八节特色美食。新华社发
 
  2.传承现状 常态化融入生活,文化与产业共促

  “点火!”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火苗迅速蹿升,火堆熊熊燃烧起来。一名青年助跑一段后,纵身一跃,矫健地跨过火堆,一旁围观的人群里响起阵阵掌声。这是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赤山村“跳火光”的热闹场面。每逢元宵,村里都会举办“跳火光”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跳火光,祈乐安康,真有意思!”“我也很想试试”“以后一定要去这个村看看”……疫情防控期间,里水镇策划了“跳火光”元宵节直播活动,有12万多名网友线上围观了“醒狮贺岁”“主帅公巡游”“跳火光”等民俗节日活动。打破空间限制,广大网友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调研发现,各地的传统民俗节日,已经常态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共融共促。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根本,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活动,传承传统民俗节日。“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我们的节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凝聚邻里乡情,经过多年积累,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文化工程。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推动文化繁荣。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庆典、节日仪式、民俗活动等文化项目。例如,南海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66项,其中2项国家级、11项省级、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对这些非遗活动,区、镇、村通过纪录片展映、数字化展览、少年宫传习、“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分别开展不同类型、多种多样的展示和传承活动。各地文旅部门组织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非遗保护和节日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影响。

  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驱动,创新节日形式。老陕性情、关中民俗、传统美食、乡愁思念、创意青春……袁家村在春节期间,以“五味”打造经典民俗节日活动,“吃、住、行、赏、玩”等深度体验吸引了八方游客。调研发现,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已成为传承节日文化新的增长点。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共同主办的2021“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全球统一品牌活动,推动传统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跨越国度。传统民俗节日成为各地新的打卡热点,文创、文旅、手工等新经济形式成为传承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要推手。

  结合数字乡村建设,由农业农村、网信、文旅等部门牵头,以数字化方式传承传统民俗节日。伴随5G和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乡村文化发展、传统节日传承的必要基础。数字网络触角的延伸,使得传统民俗节日传承得以享受发展红利。如不少地方发展起了与民俗节日相关的乡村手工艺品电商,以线上文化传播活动“带货”,带动产业业态进一步拓展;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出“村播”“春耕”等计划,支持农村非遗和民俗类产品线上销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