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大暨大研晶片育仿真肝 免患者久候器捐
http://www.CRNTT.com   2021-04-22 14:24:00


万超手持利用实验室3D打印机打印的大鼠大腿骨与自然界大鼠的大腿骨对比。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香港4月22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人体犹如一组精密复杂的机器,每个“零件”环环相扣且独一无二,当出现严重损耗或破坏时却难以自行修复。不过,随着科技进步推动再生医学领域发展,为内脏与器官病变的患者带来曙光。在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强强联手”优势下,中文大学与暨南大学联手成立了“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推进干细胞自我更新、组织发育与修复机理等不同范畴的研究。其中在主要器官层面,中大学者透过蛙类心脏的合成蛋白,探索心肌再生的治疗新方向;又结合微流控技术引导干细胞分化,培养仿真3D组织有望用于修复或替代受损的肝脏,以科学力量为人类健康作贡献。

  中大是推动再生医学领域湾区科研协作的先驱之一,早在2007年已与暨大共建“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推动再生医学的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合作;而在此基础上,中大于2016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大—暨大)”,成为深化双方优势互补新平台。

  此外,中大亦于2019年与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合作共建“再生医学高等研究院”,展示多线并行的湾区合作。

  核心研究设施总投资近亿港元

  多名实验室中大成员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分享相关发展。“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大—暨大)”联席主任万超介绍,实验室主要以干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与重编程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组织器官发育、衰老及再生,病损组织器官的修复机理与应用为三大研究方向,现时共享的核心研究设施总投资额逾9,000万港元,涵盖项目逾120个。其中单是2020年,中大便承担了24项进行中及新增的再生医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涉及2,300多万港元经费。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