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国家正常化”:蔡英文力拼的“政治图腾”
http://www.CRNTT.com   2021-08-10 11:27:17


 
  三、蔡英文时期:

  2016年蔡英文执政后加紧玩弄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字游戏,除经常自称“台湾”、“这个国家”外,更想方设法拼凑出“中华民国台湾”这个新的专有名词,力图暗度陈仓地进一步异化“中华民国”,提升“台湾”的“主权”意涵。这是蔡英文分析李登辉的“独台”与陈水扁的“台独”利弊之后,“殚精竭虑”设计的一个全新套路的政治概念。在新情势下,蔡英文摸透美国主子的战略意图,美方一再信誓旦旦遵循“一个中国”政策,那“两个中国”就玩不下去,而趁势推出“一中一台”比较容易打擦边球。在此框架下,与特朗普及拜登做了一笔大的政治交易:台湾为美国力阻中国大陆崛起尽心尽力,来换取美国确保民进党政权长治久安。

  (一)从大内宣的角度,这个新名词纯属杜撰,贵在有利打迷糊仗。不伦不类的“中华民国台湾”有两种排列组合。民进党真正需要的是,以“台湾”为主体,“中华民国”点缀、修饰“台湾”,那就是“中华民国”的“台湾”。这种组合是在“独台”有利阶段,蔡英文所需要的用以对抗“统一”的解读。“中华民国”仅仅是现阶段的政治遮眼布,未来民进党一旦认为时机成熟,就将着力塑造“台湾”的“主权国家”概念。

  若这两者之间不分主次,同等并列,那就是民进党退却时的一种说辞。它没有脱离民进党传统论述,是在汲取陈水扁执政“激进台独”教训基础上,推动“渐进台独”的一种变通方式。

  而依蔡英文的“深层分析”,陈水扁的轻浮表现在把“台独”看得太简单,太轻松,好像民进党主政,仅仅依靠行政力量就可改变台湾社会,就可“制宪台独”。结果因一再踩了中美建交的红线,被美国视为“麻烦的制造者”而随之抛弃。

  “中华民国台湾”论袛是作为制造两岸分裂的阶段性工具。这正如当年民进党执政推动“台湾正名运动”、“正名制宪”、“宪改”那样,到时机成熟时再去除“中华民国”这个累赘。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对民进党执政有利,而真正的解读权始终在蔡英文手里。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国台湾”论极具欺骗性危害性,值得岛内各界高度警惕。在民进党当局操弄下,在台岛掌握舆论权、话语权的绿媒鼓惑下,“中华民国台湾”论正逐步被台湾社会所接受,从而强化对“台湾主权地位”的共识,挤压主张“一中”和“统一”的空间。蔡英文之所以造出“中华民国台湾”,是自以为一般民众难以区分两者差别,模糊蓝绿的“国家认同”差异,凝聚岛内对台湾定位的“最大公约数”,以期合力维护台湾“主权”、对抗大陆,巩固政权、推动“事实独立”。其如意算盘是,通过“中华民国台湾”,糅合“台独”、“独台”、“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维持现状”等主张,企图消弭“中华民国派”和“台湾派”间的纷争与分裂,最大程度上聚合岛内与大陆抗衡的政治能量。

  当下,民进党当局和绿营正是基于对“中华民国台湾”论迷惑性的“自信”和裹挟民意的“鼓舞”,甚至在“修法”、“宪改”等触碰“法理红线”的敏感议题上,也正跃跃欲试。“中华民国台湾”论潜藏着对两岸关系构成重大冲击的隐患。

  (二)从大外宣的角度,蔡英文极力将“中华民国台湾”作为排斥“中华民国”这个僵尸的“国号”后,首次在国际领域建立的新“国号”。为此,蔡英文身体力行,近年来无论在岛内还是海外,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发言还是签名,都要打上“中华民国台湾”这个印记,千方百计扩大这个政治符号的影响。可惜的是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对此嗤之以鼻,连台湾仅有的几个“邦交国”在联合国讲坛谈到台湾,还是沿用“中华民国”的说辞。

  三、“倚美”厮守“邦交”这块“脆弱的阵地”

  如前所述,按照国际公法和政治学的理论,“主权”的象征离不开“邦交”关系。在当下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台湾袛剩15个“邦交国”。倘若再少几席,民进党要搞“法理台独”,将更为困难,甚至已被完全阻断前路。

  台美勾连在台湾巩固“邦交”这方面可谓是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美国要把台湾当作阻断两岸统一的重要棋子所用,在“固邦”上出点力理所当然。

  2020年3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签署了由参众两院通过的“2019台北法案”,从而使之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台北法案》(TAIPEI Act)。这是继1979年的《与台湾关系法》、2018年的《与台湾交往法》(又称《台湾旅行法》)后,美国再一个以“台湾”为名的“国内法”。这个《台北法案》公开干预中国内政,蛮横地强调,美国行政部门应支持台湾强化其正式“外交”关系,以及与印太区域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伙伴”关系。为达成这个专案,该法案竟提出所谓的“赏罚制度”,呼吁美国行政部门在适当情况并符合美国利益下,对于明显“增强、强化或升级(upgrade)”与台湾关系的国家,应考虑增加与该国的经济、安全及外交接触。反之,对于“伤害”台湾安全或繁荣的国家,美方应考虑“改变”(alter)与该国的经济、安全及外交接触。该法案还指出,美方应在适当情况下,支持台湾成为所有不以主权国家为参与资格的国际组织会员,并在其他适当组织中取得观察员身分。一言以蔽之,《台北法案》长臂管辖竟然霸道到这种程度,台湾的任何“邦交国”若与台湾“断交”,就要受到美国的制裁。

  与特朗普政府相比较,拜登政府“助台”显然更胜一筹。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方让其驻荷兰大使、驻日内瓦世贸组织临时代办、驻日本代理大使、驻法国临时代办等都相继会见了台湾派驻当地“代表”。3月底,美驻帛琉大使亨尼西尼亚竟陪同帛琉总统惠恕仁共同“访问”了台湾。这是1979年台美“断交”以来,美驻外大使首次公开“访台”,意在协助蔡当局“固邦”。

  这一招阴就阴在给外人一种感觉,美国驻帛琉大使陪同帛琉总统“访台”,似乎是属于帛琉与台湾关系的一部分,跟美国政府无关。但在事实上,美国派往其他国家的大使,都是由总统亲自任命,由美国国会批准,是具有高度的主权象征意义的。因此,美国这样做,实际上是企图通过搭乘“帛琉与台湾关系”便车的方式,绕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一个中国原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另据台湾媒体报导,5个多月前特朗普政府曾经准备派时任驻联合国大使克拉夫特“访台”,并且专机都已经起飞了,最后遭到了中方的强烈警告而被迫作罢。假如美方的这一做法无法得到遏制,那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美国驻外大使在这方面进一步铤而走险,甚至不排除还会有其他国家的驻外大使群起而效仿。因此中国必须高度警惕拜登政府利用美驻外大使“助台固邦”的新招。

  四、思考与建言

  一、从2016年民进党鼓吹的“中华民国台湾”到2021年蔡英文“倚美谋独”,首次公开表示“台湾国家正常化”是其梦寐以求的“政治图腾”,其时间跨度仅5年左右。人们不禁要问,蔡英文对这方面的政治追求为何如此迫切?

  笔者认为,蔡英文之所以迅速亮底,无非表明:

  一是蔡认为上届及本届的美国政府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支持台湾当局搞“分裂”、竭力对抗中国大陆的政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二是大陆已多次申明台湾问题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留给台湾的时间所存不多,再不力拼“台独”,可能永无机遇。而力图实现“国家正常化”,不仅是“完美”了“台独”——“独台”最终的政治诉求,更应是付诸实际的行动纲领。

  三是经精心准备,抛出要为“国家正常化”而拼搏的政治追求,既是对“极独”势力的一个政治交代,也是期待美国能给予民进党政权更多保护的乞求与期待。

  蔡英文高调玩弄“台湾国家正常化”的把戏,说到底是在当前国际大格局下,她感到“两个中国”玩不下去。试图换“一中一台”的玩法来碰碰运气。蔡英文自认为这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惟一可行的“活路”。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段,美方会力挺蔡英文加快“台湾国家正常化”的进程。台美的御用学者会千方百计在相关的国际条约、协议,国际事变中,“寻找”“更多”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政权“事实存在、独自运转”的所谓“史料”、“证据”,为民进党政权自立于大陆之外的“合法存在”输血打气。

  二、和平统一对于台湾同胞究竟有什么好处?关于这一重大问题,笔者建议大陆主管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国家统一法》中,一定要不惜多花笔墨,接地气般地把这个台湾同胞最为关心的问题用法律的语言阐述清楚。《国家统一法》是国家统一伟业的最高法,台湾同胞必定极为重视。得不到对岸百姓理解、支持,和平统一甚难实现。

  二是充分准备、分系统、分时段、极有针对性地举办有权威、吸引岛内高度关注的研讨会、座谈会。可请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出面解答台湾媒体、台湾同胞有关两岸统一的各种疑虑。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台海统一,分门别类、用岛内同胞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撰写短小精悍的文章,通过网络、新媒体入岛。再根据岛内的具体反应,接地气地持续撰写这类文章。让更多的台湾同胞瞭解、知晓事实的真相,从而逐渐消除对统一的恐惧心理。

  三、以往台当局可以玩弄“金元邦交”,拿金钱收买小国,藉以建立和维持所谓的“邦交”关系。但在如今,与中国大陆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给这些国家带来更多的利益,已成了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以中国大陆今日的财力与国家综合实力,台湾的“金钱”早已失去维系“邦交”的作用。

  至于美国出于一己私利,助台为虐,企图用制裁的大棒,威胁台“邦交国”不得与台“断交”的霸凌政策可能得逞于一时,但绝不会长久。因为美国已经越来越无法向他们输出利益。而相关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会长期屈从于美国的胁迫。我们要善于抓住重大事态的重大事变,设身处地做好与台“断交”、与华建交国家的各方面工作,消除其后顾之忧。此关袛要一破,墙倒必遭众人推。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7月号,总第283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