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地球的一半|治水的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0-07-18 09:31:18


 

  几千年前,持续的适应过程使得个人和小团体在集体的努力下得以与洪水和不断变化的海平面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的亲密关系创造了一个可持续生存的环境,河流继续哺育着大地和人类,有着丰富的鱼类与野生动物。洪泛区内第一批定居者很快意识到应对偶尔发生的洪水,最好的方法是将其住所建在河岸 (海岸)或洪泛区内的高地上。这些高地通常是自然形成的,比如岩石或者河流泛滥后泥沙沉积形成的高地。但其中一些高地的高度有限,洪水来临时居民仍然无法进行日常活动。因此居民需要暂时前往洪泛区外更高的地方,直至洪水退去。某些情况下,由于高地距离较远,居民便垫高房屋让洪水从底部流过,这样就可以正常生活了。

  荷兰的沿海地带 (泽兰省、弗里斯兰省和格罗宁根省)、丹麦南部和德国在洪泛区内修建了人工土墩 (即所谓的“龟形土墩”)。这些土墩在洪水期便成了安全的避难所。历史上,一些弗里斯兰居民根据观测到的海平面高度,在洪泛区内修建了高出洪平原15米左右的人工土墩。无独有偶,北美洲也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100年,人们就曾在洪泛区内修建过大型土墩,尤其是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这种土墩平时只是举办仪式的场所,洪水期间则可以作为避难所。这一龟形建筑的时期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以前, 并一直作为主要的洪水风险管理方法,直到1200年用堤坝保护低洼地域这一方法被广泛使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开始在更大的村庄、城镇和城市里聚居,粮食生产需求日益增加。由于作物种植和居民增多,洪泛区变得更加拥挤,无法承受周期性的洪水入侵。过去洪水只会对生活造成一些不便,但现在却成为社会的一大挑战。

  但由于洪水也给人类带来巨大效益,所以人类仍然使用洪泛区,如古埃及的农业和灌溉。尼罗河对早期埃及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尼罗河两岸成熟的灌溉系统便是很好的佐证。这些灌溉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但其中很多兼有排泄尼罗河洪水的作用。政府部门负责招募劳工,进行灌溉系统的建设,并且开展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洪水和乾旱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同一时期,在美索不达米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发生着同样的事情,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口增长带来的用水需求,适当时候也会尝试利用灌溉工程来削减周期性的洪水。比如在很多情况下,尼罗河两岸修建了小型的堤防来保护农作物和人口聚居地。但很快人们便意识到,堤防需要进行充分地维护以防止其快速老化。此外,泥沙管理也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渠道的过水能力和洪泛区营养沉积物的供应。预防洪水和保持自然泥沙状态之间矛盾的协调问题从此便成为一个永久的挑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