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青年政治负情绪的演变模式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1-03-10 13:56:01


 
  政治负情绪会表现为对热点问题的“非理性”应对。蔡英文藉香港“修例”风波攻击大陆“一国两制”,加紧营造台湾社会的恐慌氛围,促使平日对政治冷漠的青年群体开始关注手中的选票权益,奔走相告珍惜选票,青年选民的投票热度快速提升。蔡当局在短短数月,翻转民意,赢得连任,为持续推进“台独”创造机会。事实上,通过刺激青年政治情绪获得选票并不是民进党第一次使用的竞选策略。早在2014年的“九合一”选举中便有所体现,“太阳花”运动后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热情被激发,“太阳花学运”的爆发一方面体现出台湾青年对于台湾现况的愤怒,一方面也可透视出其对大陆政治情绪的反应。属于对当下境况的情绪发泄。民进党可以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大量青年选民票数的增加,平时政治冷漠的“首投族”为其选票多有“加持”。由此可见青年政治情绪发泄后的影响力具备持续性的特点。

  三、政治情绪负面化发展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政治情绪的负面化发展会给青年的价值观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首先,带有政治负情绪的青年很容易对政治问题的认识表面化,体现出敏感性和偏激性。其中,个人主义喧嚣日上,社会责任感下沉。其次,对政府信任度下降,厌学、弃学、只顾眼前利益,情绪波动性强,浮躁之风盛起,社会冲突可能性增多。

  (一)情感认同弱化、两岸融合“表面化”

  从政治情感而言,台湾民众的政治情感趋向复杂化。台湾经历了被抛弃、被统治的悲情时期,对威权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心理,现在台湾认为自己达到了西式民主,而大陆的体制在台湾看来则属于落后的威权时期的统治模式。从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优越”体制对“落后”体制的让步,即便在经济和惠台措施的多方友好举措下,改变台湾该种政治心理仍旧困难。此外,长期媚外的政治、经济依靠也令台湾对美国和日本的接受度更强。2020大陆爆发疫情后台当局“以疫谋独”的相关做法在大众媒介的传播下,岛内和大陆接受到了不同角度的认知。岛内部分群众认为蔡当局是为了台湾发展,还有大部分对此持冷漠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少量群众认为政党失去底线。大陆民众接受到的教育认知是台湾是同胞,遇到困难应鼎力相助,面对此次新冠疫情的困境,台湾当局推出种种令人“伤心”之举措,一方面禁锢了台湾的民意表达,另一方面将两岸民众原本的政治认知推向难以扭转的分离之态下。

  此外,台湾社会已经出现了多元的政治取向,不断冲击大中国政治文化的主统地位。各种政治主张同台角力,很难达成价值取向上的“共识”。⑦大陆目前处于“一元”结构政治体制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交相呼应,衍生出专制与民主、法治与崇圣共存的矛盾观念。民众受此影响,政治心理体现出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行, “一体多元”的政治文化发展趋向。两岸不同的政治文化熏陶下的青年认知差异随着年月的增长进一步深化。

  (二)网络渲染下的“敌对性”升级

   台湾主流媒体,尤其是 “独派媒体”主要诉诸嫌恶与恐惧的两岸关系报导,加剧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对立与抵触情绪,对于当前两岸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政治问题引发的两岸青年网友骂战现象频发,小至个人,大至国家,哄抬两岸青年政治情绪。台湾明星的政治态度备受关注,其粉丝团体在网络上的狂热支持在面对国家统一问题上也自动划分成两层。如台湾艺人周子瑜等未经证实下被爆出有“台独”倾向言论,引发两岸网友的激烈骂战,公开道歉后网络上的对抗热度依旧不减。舆论政治化加深了两岸民众对各自政治文化的认知,拉宽了两岸青年交流的鸿沟,环球时报报导称“不要给台湾艺人乱扣帽子”⑧,希望珍惜两岸情感。然而现实是新冠疫情台当局的“以疫谋独”,ECFA的停止,两岸交流的断层,大陆“武统”声高,台湾“亡国感”之忧虑更甚,形成恶性循环。

   (三)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升级推动台湾问题复杂化

  台湾青年将自己的政治观感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给予表达。然而在“病态化”的台湾民主选举态势下,青年选民的选票多数沦为政党竞争的工具,造成台湾以及两岸局势的恶性发展。

  不仅如此,政治极化发展下选民也出现了极化的现象,中间选民大有被分流的迹象。有学者认为,高度的党派极化表明政党在公共政策上拥有明确的立场,将会促进更高的政府绩效责任。两极分化的政治有利于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公民在投票时更有可能投票给最能反映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的政党。⑨换言之,极化的民众会对其所支持的政党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民进党当下已然出现“一党独大”态势,其民众支持度走高也是变相助长了“台独”气焰。从蔡英文2020年连任后的各自举措看,台湾“独”性渐长,台海风险也逐步提高。波谲云诡的台海动局也在损伤台湾经济的长效发展,阻断两岸往来,冲击到台湾社会各个领域,对本就处于失业压力的青年群体而言,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

  四、对台湾青年政治负情绪的调控思考

  青年政治情绪的负面化受所在的政治、社会氛围影响,青年心理上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被激发。通过对青年政治情绪的观察,可以看到台湾政治生态及社会属性的变化。负面情绪的危害小至个人,大可上升至国家层面,需及时纠正,以防进一步恶化。另外青年正处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和成型时期,更需得到关注和正确的引导。

  (一)重视青年群体的需求、弘扬公平公正之风

  政治负情绪产生的一大重要因素在于个人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持续下行的经济境况使得台湾青年长期处于高失业率的压力之下,青年群体对社会热点的反应就会呈现出“高敏感度、感性、从众性与偏激性等特征。”⑩为了避免情绪宣泄带来的恶性影响,大陆方面可对青年的需求多加重视。强化同等待遇,构建公平简约的服务机制。形成无特权、重关怀的服务风气。

  两岸青年的融合不等同于简单层面的沟通交流,需要彼此深刻地感知到双方享有均等的权力和义务。一方面可消除大陆青年对台湾青年特殊化的区隔,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台青在大陆工作或生活时的归属感。在对接台青时其合理化的需求应得以满足,不合理的需求不能听之任之也避免过度责备引发不满,需加以引导疏解,以达成相互的理解。

  此外,政府可敦促各个企业完善用人机制,在就职、升职机制上给予公平合理的对待,营造整个社会的公正氛围,如果青年有所不满,也不会轻易地将情绪宣泄在社会之中,相反可以更进一步促进青年自身整体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媒体正面宣传,避免假性“民主”误导

  台湾媒体对大陆过度的“妖魔化”,常常使得不明情况的青年衍生对大陆政治体制的排斥感。过去数十年,民进党对媒体的掌控度日渐提升,现在台湾的媒体基本全面绿化,为了生存,多数媒体紧随政党风气,煽动民间情绪。青年群体作为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错误信息的引导。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为青年看到世界提供了契机。大陆媒体可依据青年的喜好来制定有吸引力的文化解读和政策宣传,让台湾青年群体可以对大陆形成正确积极的政治认知。对大陆的“民主”有更深刻的瞭解,提升来陆交流和生活的意愿。同时也可避免一些打着“民主”“自由”旗号的干涉行为产生。

  其次,管控网络言论的不实之风。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促使人们可以快速地瞭解到世界各处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一些未经求证的、被恶意剪辑的新闻信息或是视频被广泛传播,时常激发网民的身份立场,产生激烈的骂战甚至上升至阶级、种族的对立,爱国主义被扭曲成极端的民粹主义。需加强社会宣传、学校教育,以舒缓政治负情绪积压而产生更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定期的心理防御培训,抑制政治情绪“非理性化”

  密切关注青年的社会情绪变化,建立起情绪控制的社会机制,以社区的形式强化台湾青年在陆的就业、生活等问题解决,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完善基层工作,深入地调查各地对台政策的实施效果,避免自我臆想产生的“政策误读”。关注不同职业的青年群体的需求,相对准确地定位青年群体政治情绪的发展阶段,争取在负面情绪的演化初期将问题解决,以免拖延而产生激烈的社会行为。

  提供定期的心理防御培训是基于青年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和意识不足的情况,通过提升面对问题的情绪控制力,消除心理不平衡感,增强社会责任心,降低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值得提出的是,通过对两岸关系数十年的发展观察,以经济吸引扭转台湾民众的政治认知相对乏力,两岸青年融合过程中的情感认同更具影响力。情感认同增强,彼此的沟通才能深入,避免交往“表面化”。相互理解的境况下对于政治情绪的负面化控制可有实效。

  马克思在解读人民权力时曾说“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 是高高地站在他们之上的权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力, 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方面,民进党影响力虽存,然而青年作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军,经过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后,也可以自下而上地影响上层的决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进党持续挑战民意底线,而大陆持续释放善意,台湾青年若能接收到这样的善意,未来的两岸关系则更可期待。

  注释:

  ①[美]约翰·桑特罗克.心理学导论[M].吴思为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462.

  ②曹帅、许开轶.社会转型视阈下的政治情绪:内涵、表现与发生机理[J].甘肃理论学刊,2014(2).

  ③林聪吉,解析台湾民众的反政党情绪[J],台湾:选举研究,2013(01):44.

  ④台湾民意调查显示:台湾人认同创新高 但维持现状仍是主流民意[N]. BBC新闻,2020-07-1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3391406检索日期:2020-10-15.

  ⑤王国发. 青年政治负情绪及其控制[J]. 青年研究,1991(05).

  ⑥“一种缺乏核心价值的、空洞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鲜明的二元对立价值观。”参见林红.民粹主义在台湾:对抗的政治与焦虑的社会[J]. 台湾研究,2019(04).

  ⑦彭怀恩.台湾政治文化的剖析[M].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217.

  ⑧不要给台湾艺人乱扣“台独”帽子[N],环球时报,2019-3-2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777333594980159&wfr=spider&for=pc检索日期2020-10-15.

  ⑨Kim L. Fridkin. The Dimensions of Negative Messages[M]. American Politics Research. January 2008,36(5):694-723.

  ⑩孙璇:台湾“青年反叛”现象与青年社会运动演化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16年第06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2月号,总第278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