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经济议题对2024年台湾大选的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3-10-26 16:53:04


  中评社╱题:经济议题对2024年台湾大选的影响 作者:丁仁方(台湾),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学士/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政策与分析博士、历任成功大学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政治系主任/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对于台湾经济情势,基本上是偏绿支持者较为乐观,偏蓝支持者较为悲观,差距极大。经济议题及经济牌对台湾2024年选举的影响,从目前几位主要参选人竞争的态势来看,影响应该有限。

  一、前言

  经济情势及经济政策对选举造成的冲击在学界及实务界争论已久。经济情势不好,执政党的候选人多少都会受到牵连,在野党在选举过程中,会将一些经济困境及政府不当政策,包装成一些选战的议题诉求攻击执政党的候选人,选举实务的说法称之为“经济牌”;反观如果经济情势甚佳,则执政党的候选人也会频频藉此议题动员造势。相对于其他议题,经济议题到底影响多大?如何评价经济牌?是否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其中牵涉相当复杂,并非显而易见。

  认为经济情势及经济牌对选举有关键影响者,经常引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2年与老布希总统竞选时留下的名言:笨蛋,问题在经济(It's the economy, stupid!)。若依此逻辑推断,目前许多国家经济情势都不甚乐观,也都面临行政首长改选,恐怕2024年全世界多个执政党都可能败选下台,包括美国的民主党与台湾的民进党。

  今年5月中,美国杂志《外交家》(The Diplomat)官网刊出华府“进阶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China Research)研究员傅思齐(Daniel Fu)的一篇短文,针对台湾经济情势影响2024年大选选情提出了一些观察。傅文指出台湾目前整体经济出现诸多困境(woes),包括出口衰退、工资低迷、物价上涨等,尤其是连续两季生产总值出现负成长,陷入了所谓“技术性衰退”(technical recession),大幅超出原先台湾政府的预测,今年可能交出2009年以来最糟的成绩单。台湾经济上次出现技术性衰退是在2015年底,在野党候选人蔡英文在隔年1月总统大选中胜出,当年导致蔡英文获胜的条件,与目前困扰民进党情况基本相同。傅文并引述台湾民调机构年初发布的民调,显示不满意民进党政府拼经济表现的高达52%,而满意者只有35%,指出从台湾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对经济悲观的情绪来看,2024的台湾总统大选很可能对国民党有利。不过,傅文也指出,除了台湾经济仍有改善的机会,中国当前对台湾的军事胁迫,可能比经济困境更引起台湾选民的关注,让赖清德仍有机会胜选①。

  从台湾过去一些选举实例来看,经济议题对台湾选举的影响并不明确,2016年蔡英文胜选未必是跟经济议题有直接关连。候选人虽在不同的选举时常打经济牌,有时可能很有效果,比如2018年的县市长选举,国民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猛批民进党在高雄市执政20年,把高雄市搞得“又老又穷”,并喊出2018年最经典的选举名言“货出去,人进来,高雄发大财”,因而卷起了韩流风潮。一时间不少蓝营候选人都跟着高举“庶民经济”的大旗,也广获中间选民的支持与认同。然而,国民党在2014年的县市长选举也曾经大打经济牌,却没有产生多大效果②。更吊诡的是,几乎在历次选举的各种民调,经济议题都被台湾选民认为是当时最重要的议题,而且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选民认为国民党比民进党更能处理经济问题③,但是国民党在同一类别的选举有时靠经济议题得胜,有时却是完全失效,这种矛盾状况所以发生,显示经济情势与选举胜负未必直接关连,可能有其他因素干扰了经济议题的作用方向。

  二、经济议题选举效应的辩证

  经济情势不好对选举产生冲击,至少存在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首先,经济情势不好,有多数比例的选民认为可以透过选举更换执政者来改善经济情势。换言之,如果较多选民认为经济情势不好的原因跟执政者无关,即便透过选举也改变不了,经济议题对选举投票就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第二,不同政党或候选人推动经济的能力或方式不同,选民比较双方差异决定投票取舍。比如,左派政党偏向政府干预,右派政党则偏向市场操作,不同党派候选人所提出的选举政见确实反映出左右政党纲领的差异。换言之,如果政党或候选人处理经济的能力或方式很难区隔差异,炒作经济议题就没有太大的作用。第三,选民认为经济议题的重要性高于其他议题,因此会以经济议题作为投票选择的主要考量;反之,如果经济议题的重要性低于其他议题,则即便前面两个条件满足,经济议题对选举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就经济情势不好,执政党必须负责的条件来看,从过去一些实证研究及个案来推断,台湾选民确实有时会要求执政党为经济情势不好负责,因而发生政党轮替。特别是经济情势恶化影响到个体发展的机会,如失业率高、贫富差距扩大会导致政党轮替机率升高④。另外,也有些研究发现执政者施政表现是影响其连任与否的重要因素,但并不只有经济议题⑤。台湾的县市长选举,因为地方首长并没有充分的经济或财政介入工具,多数情况下,选民一般也不会把经济情势不好完全怪罪于执政县市首长,而可能只把经济好坏视为施政表现的一部分。

  就不同政党处理经济议题的能力或方向来看,台湾政党认同区隔向来就不是以左右意识形态,比较偏向以统独意识形态为区隔标准。选民虽然认同国民党较能处理经济议题,但国民党跟民进党对经济议题处理方式的差异很大的一部分是在核心的价值取向,比如对核能发电的主张,及统独价值的差异⑥。特别是从两岸在2010年签订ECFA协议之后,国、民两党之间不断就“从中国大陆进入世界”,或“从世界进入中国大陆”两条经济发展路径进行论辩,基本上两党对经济议题对应的差异最主要仍然反映在对两岸关系定位的差异。

  台湾政治发展近年趋于两极化,蓝绿基本核心价值在总统大选时成为蓝绿阵营选战的主要区隔,中间选民选票流动方向反而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如以统独议题民意分布,观察台湾近年政治两极化的走向上,可以发现在蓝绿之间的中间选民反而增多。Wang整理2002-2017台湾统独意见分布,发现在这15年间出现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2002-2005,台湾的无党派选民,在这几年间变化不大,甚至是逐年减少,但也在这段期间内泛绿选民在两岸政策议题上变得往光谱另一侧移动、平均变得比较极端,因此这段期间内的两极化是两大党越差越远的两极化。第二阶段2005-2011,这段期间内蓝绿距离缩短,但无党派选民逐渐变少,泛蓝选民比例逐渐增加,因为无党派温和选民选择加入泛蓝,因此造成两极化变少,蓝绿变近。第三阶段2012-2017,这段期间内蓝绿距离再度拉开,而无党派选民在这段期间大增,两大党分布最靠边边的人其实没有增加,但因为无党派温和选民离开泛蓝,蓝绿的距离因此增加⑦。近年更因为同温层效应扩大,除了意识形态的两极化(ideological polarization),又逐渐出现一种情绪政治的两极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黄纪、郭子靖应用台湾政经传播中访问3,825位选民的数据库,该数据询问受访者对敌对政党支持者的评价,结果发现两大党支持者大多觉得自己的态度温和,却同时觉得对方政党非常极端,最后导致心理感觉的两极化程度大于实际上大家各自定位位置的差距,其中国族认同或政党认同较强烈者,心理感觉的两极化程度较大,也就是说,这样的心理感觉造就的差异,就是来自于情绪政治的敌我之分。他们也发现,这种情绪两极化的感受也扩散到政治以外的私领域议题⑧。

  最后,台湾历来的选前民调,询问民众最重视哪些议题,民众回答最高比例几乎都是经济议题,而且与其次的议题重要性经常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这也跟许多其他民主国家的选举一样。譬如,2019年9月《天下杂志》公布总统选举民调显示,在限项单选条件下,台湾民众认为优先处理问题的顺序,经济发展35.7%高居第一位,其次依序是政治恶斗15.3%、“国家安全”13.5%、两岸关系13.2%、及贫富差距10.9%。美丽岛电子报在今年7月初公布6月底完成的“国政”民调,在不限项复选的条件下,台湾民众认为新总统和执政党应该重视的政策及支持比例依序是:提振台湾经济80.2%、老人福利和长照74.9%、避免缺水缺电74.5%、打击诈骗保障民众财产73.7%、物价油价与电价71.4%、劳工权益和年金71.1%、治安70.5%、“国防安全”68.0%、追查弊案打击贪污66.4%、食品安全66.3%、妇女与儿童青少年福利65.0%、司法改革62.3%、改善贫富差距61.1%、两岸关系58.5%、外交55.3%、青年就学就业补助52.4%,未明确回答有1.5%⑨。

  经济议题要成为影响选举的关键议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台湾过去的选举,经济影响选举结果比较明显的案例,多发生在直辖市及县市首长的选举,在总统大选则仍是蓝绿统独认同及中间选民选票流动为关键。从目前一些民调结果可以发现,即便民众对当前经济情势不满,但并未反映对民进党政府施政满意度,以及对总统大选候选人的支持度。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