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华文明视域下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24-02-11 00:08:58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命运与共
  中评社╱题:中华文明视域下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 作者:黄清贤(台湾),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

  【摘要】两岸同胞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命运共同体,但是近年来的台湾出现了对两岸认同愈来愈疏离的危机,因此可从两岸命运共同体切入,探讨其主客观条件及必须性、必然性,尤其在两岸共有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观点下,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两岸同胞当然同属于中华民族,但是近年来面对“倚外谋独”、“以台制华”的步步进逼,台湾民众的“台湾人”认同不但远远凌驾“中国人”认同,而且还有甩开“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认同之势,台湾同胞出现了对两岸认同愈来愈疏离的危机,所以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基本上,两岸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可以经由中华文明的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进一步推动祖国完全统一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拟从两岸命运共同体出发,论述其主客观条件及必须性、必然性,接着论述中华文明的突出性,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向两岸同胞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一、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月25日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时指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5年3月28日,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虽然习近平与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只有短暂交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命运共同体,愿与台湾同胞一道,加强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进行会见时也表示,面对新形势,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由于两岸同胞血缘相近、文缘相亲、命运与共等基础,加上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关系割舍不断的当代潮流,主客观条件造就两岸成为具有共同命运认知的命运共同体。

  到了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继续强调, 将会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②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共同命运(Common Fate)是什么?就是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幸福,取决于整个群体情况。共同命运可能是好事,例如一群人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但共同命运也可能是坏事,比如遭受外力威胁。

  依据此观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尤其是两岸关系现今正处于重要节点,想要呈现具有共同命运的情境,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就必须要进行很大的观念努力。这种努力需要取决于倡导者和认知社群(Epistemic Community)③, 率先推动共同命运的认知。

  倡导者是指对于某议题或活动发起或提议的人,认知社群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家网络,他们能清楚表达出复杂问题的因果关系,帮助国家定义出利益,架构集体争论的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以及确认出沟通的重点。因此,如果倡导者和认知社群可以更有效推动两岸共同命运的认知,则两岸命运共同体将更有机会实现。

  综上所述,两岸命运共同体具有主客观的条件,以及必须性与必然性,因此两岸学术认知社群可以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导之下,倡导这个具有时代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意义的命题,让两岸人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二、中华文明的突出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首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④

  再者,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

  第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

  第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第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幷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

  这样的五大突出特性,同样地展现在两岸共有的中华文明上,因为大陆文明是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持续发展,台湾文明则是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开拓发展,所以大陆文明与台湾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绵延不断、自我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大陆文明与台湾文明革故鼎新、辉光日新,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挥创新性。

  大陆文明与台湾文明更是具有统一性,多元一体、团结集中,决定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大陆文明与台湾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决定了两岸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幷蓄的开放胸怀。

  在当前的“九二共识”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上,大陆文明与台湾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因此两岸融合发展秉持着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和平、和睦、和谐地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