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华文明视域下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24-02-11 00:08:58


 
  三、中华文明的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揭示,⑤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

  进而言之,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

  两岸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因此,可透过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同胞心灵根脉和归属的中华文化,尤其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仅存的中华文明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当“倚外谋独”的政客只想遂行自己的政治利益、“以台制华”的国家只想利用台湾图利自己,两岸的学术认知社群更应该让台湾同胞理解,⑥“谁是爱我们的亲人、谁是推我们进火坑的敌人”,争取台湾同胞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更多认知。

  基本上,同根同源的两岸同胞共有中华文明的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两岸可以一起实施公民道德的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

  同时,两岸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华文化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华文化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从两岸关系观之,纵使当前陷入兵凶战危的险境,习近平总书记仍指出,“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显示中华文化的“克己复礼为仁”思维,正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道德高度,也是两岸人民都希望维持和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对于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这不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两岸一家人亲情,更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的中华民族王道,不是西方霸道的发展模式。

  再者,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听取台湾同胞呼声,研究还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这是希望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不但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甚至是从仁德往圣德的高标准推进。

  至于习近平总书记说,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则是实践仁的五种美德,也就是“恭、宽、信、敏、惠”,有望达到“不侮、得众、人任、有功、使人”的成果;换句话说,这种对于两岸融合发展的真心诚意、积极推动,也正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两岸同胞骨肉相亲展现。

  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任务,亦即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层级所提出的《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为例,就可以先行先试地以两岸文明推进融合发展,包括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开展闽台的族谱对接、寻根谒祖等活动,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平台企业促进闽台人文交流的激励机制。

  尤其是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更多文化产业合作平台,鼓励台湾文化业者投资入驻;支持闽台合作项目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对外展示,试点允许台湾业者在闽投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引导闽台业界合作制作影视精品,汇聚两岸的文化娱乐资源,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

  当福建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能在中华文明范畴,进行更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继续体现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的精神,致力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进而将其推展到大陆各地,则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目标将可更加接近。

  四、结论

  两岸共同拥有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两岸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就可推进。

  不论是大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是台湾曾经推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都在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包括“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恭、宽、信、敏、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都是两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基础。

  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愈来愈强,两岸的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认知愈来愈强,则两岸就更有机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携手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一国两制的行政功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项目同时得到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

  注释:

  ①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9日,第1版。

  ②新华社:《习近平 张德江 俞正声 刘云山分别参加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信息中心,http://www.npc.gov.cn/zgrdw/pc/12_4/2016-03/06/content_1970186.htm,2016年3月5日。

  ③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349-353.

  ④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⑤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3日,第2版。

  ⑥黄清贤,2023年11月,《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知》,李义虎主编,《中华文化论坛论文集2022》,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页47-50。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月号,总第313期,P47-51)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