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再论“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
http://www.CRNTT.com   2023-06-11 00:23:17


“九二共识”形成已有三十年,这是两岸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的重要政治指标。
  中评社╱题:再论“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  作者:包承柯(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摘要】“九二共识”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治指标,台湾民进党新任党主席赖清德从“台独”分裂政策出发,否定“九二共识”的积极意义而引发关注。有必要对“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在30年前两岸两会能够就“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形成共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双方以国体为基础,形成的政治共识。正是有了“九二共识”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关系呈现发展的态势。2008年两岸实现了大三通,在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两岸达成23项涉及两岸交流方面的事务性协议,幷在2015年11月7日实现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的会晤。“九二共识”是以国体为主要政治内涵来顾及台湾民众的生存空间,但不会给予“台独”分裂分子有任何可乘机会。

  “九二共识”形成已有三十年,这是两岸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的重要政治指标,有学者称之为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2023年2月中旬,新任台湾民进党主席赖清德声称,“‘九二共识’没有台湾的生存空间”。由此再次引起两岸学者对“九二共识”的关注,有必要对“九二共识”做一次系统分析,厘清历史经纬,说清什么是台湾的生存空间,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铺平道路。

  “九二共识”的实质含义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从形成时就确定了两岸进行事务性磋商时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既然是两岸的共识,就一定包含台湾岛的政治空间。不管是从现实、历史还是从法理上说,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岛内的“台独”分子不愿意接受这一点,这是今天台湾问题的实质。1992年两岸为了处理事务性问题,形成了“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清晰明瞭。此后李登辉当局就开始策划“特殊两国论”,开始否认两岸存在“九二共识”。2008年5月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通过海基会向海协会确认“九二共识”存在,从而开启了两岸大三通的交流。2016年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使得两岸交流渠道完全停摆至今。2023年2月中旬刚刚接任民进党主席的赖清德则更进一步声称,由“大陆所定义的‘九二共识’”,幷“没有台湾的生存空间”,“也没有2300万台湾民众的‘主权’”。“九二共识”是表达两岸同属一国的认识,包含着台湾的生存空间,体现了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务实态度;但是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因而是没有“主权”的。赖清德所主张要台湾的主权,是在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性,是“台独”分裂行为的表现。

  “九二共识”是同两岸和平发展相连、确定两岸进行交流沟通的政治基础。经过30年的历程,这一共识为推进两岸事务性接触贡献巨大。因此这一共识幷非是可有可无,而是行之有效,也是规范和确定两岸关系基本走向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够更好地系统论证这一问题,本论文还是不厌其烦把已经公开的信息再一一呈现,希望能够更好地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一、“九二共识”的产生是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发展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表达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但是台湾当局则采取所谓“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来应对,使得两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开展两岸交流。1987年下半年,来自大陆的60万台湾老兵已经到了老年,他们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回家乡探望亲人,于是他们走上街头抗争,表达返乡探亲的诉求。在老兵抗议声中,台湾当局允许老兵返乡探亲,由此开启了来自台湾的单向交流的进程。

  1.《金门协议》带来的启示

  1988年以后,随着台湾老兵返乡,也有不少福建沿海民众私自跨海前往台湾,被台湾当局捕获遣返。台湾军警对大陆私渡人员采取极不人道的强制遣返做法,致使连续发生数起大陆同胞在遣返过程中群体死亡事件。1990年7至8月间,发生了25名被遣返人员被台湾军警钉在窄小船舱内窒息死亡,以及搭乘21名被遣返人员的船只被台军舰撞沉身亡的惨剧。1990年8月中国红十字总会向台湾的红十字会建议,希望双方商讨遣返作业程序,以保证遣返人员的生命安全。同年9月11日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长韩长林、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乐美真等5人乘坐一艘悬挂红十字旗的船只,从厦门径直朝金门方向航行,在金门海域即由同样悬挂红十字旗的台湾船只引导至金门港。在下榻的“仁爱新庄”,韩长林和乐美真等大陆红十字会代表与台湾红十字会秘书长陈长文等就两岸红十字组织就海上监督遣返事宜进行了协商,幷于次日达成协议。双方本着切实解决问题的精神,就遣返原则、遣返对象和遣返程序达成协议。当时签署协议时,在两岸代表机构的名称和年号表述上出现了分歧,为不至让已经形成的协议化为泡影,最终双方做出妥协。

  《金门协议》是两岸开始和平交流以后,首次在获得授权的背景下,由红十字会进行接触,幷成功达成协议的案例,由于双方的务实精神回避了两岸政治分歧的难题。正是《金门协议》成功处理了涉及两岸具体事务,为此后的两岸交流带来了希望和可能。

  2.“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

  金门会谈之后,两岸交流已经成为客观的现实,两岸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双方需要有一个民间机构来商讨处理两岸从接触和交流中衍生出来的两岸事务性问题。台湾方面于1990年11月21日正式成立“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由辜振甫担任该会董事长,陈长文担任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该会成立后承担起由红十字会负责的两岸事务性接触和交往的职能。1991年4月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陈长文访问大陆希望建立两岸沟通管道,唐树备副主任会见陈长文时提出两岸进行事务性会谈的基本原则,这被称为“唐五条”。①这是两岸开启事务性协商前,中国大陆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处理两岸事务的主张。大陆也在1991年12月16日,成立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由汪道涵担任会长,唐树备担任常务副会长,幷明确其宗旨为“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992年3月22日海协和海基两会在北京就“海峡两岸公证文书使用”和“海峡两岸开办挂号函件的查询、补偿”等两项议题进行了首次事务性商谈。在涉及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上双方出现分歧,海基会代表声称没有获得授权谈两岸的政治性问题,结果在这次会谈中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为此唐树备副会长于同年3月30日指出,“两岸没有统一,但我们是一个国家,这个原则是坚定不移的,至于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么一个原则,我们愿意讨论。”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台湾当局于1990年10月7日正式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国统会),该机构是台湾当局处理两岸问题的决策机构,参加人士包括台湾地区领导人和副领导人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国统会”在1991年2月23日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国统纲领),该纲领明确了四项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明确:“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由于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事务进行协商时,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发生了谈判分歧。因此,台湾的“国统会”再次就两岸关系的定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幷在1992年8月1日形成新的决议,以补充“国统纲领”的说法。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政策文件,该文件有关一个中国涵义的叙述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统一后,台湾将成为其管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基于以上“国统会”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决议,8月27日海协会负责人对“国统会”的决议作出回应指出:“它表明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涵义的理解。我们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的立场是一贯的。”该负责人幷重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涵义。”幷建议两岸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两岸事务性协商。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