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营县市长近期连连发声,纷纷要求能尽快赴大陆进行城市交流。 |
中评社╱题:关于两岸城市交流的思考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束,蓝营县市长连连发声,纷纷要求能尽快赴大陆进行城市交流,而没想到的是,绿营县市长在自设“不谈政治”的前提下,也随声附和。一时间“两岸城市交流”成了网红的热搜词。
面对当前的台海形势,回首2016年5月民进党执政后的2年多时间,两岸城市交流所历经的坎坎坷坷;再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五点政策主张,密切关注2019年两岸关系大概率的动荡起伏,台海双方城市交流的动向、发展与效应,值得深入探究及思考。
一、民进党执政后“柯文哲模式”的突围有利两岸交流
1、“柯文哲模式”等同准承认“九二共识”
2015年岛内“大选”期间,“台独”逆流横行,对沪台双方继续举办“双城论坛”横加指责。这对刚当选台北市长、把台北市与上海市联合主办“双城论坛”当作自己一项重大政绩的柯文哲来说,是一个颇为焦虑的问题。由于他本身的“墨绿”背景,及在参选台北市长并出任市长后的“白色”表现,令人们对他的信心不足。为了突破围堵,柯以接受大陆中央媒体驻点台湾记者联合专访的形式,提出默认“九二共识”的“一五观点”:“当今世界上并没有人认为有‘两个中国’,所以‘一个中国’并不是问题。”“一五观点”的表态,等同准承认“九二共识”,“双城论坛”得以继续举行。
2016年度的“双城论坛”对柯文哲又是一大考验。民进党再次上台执政,蔡英文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沟通联络机制“停摆”。更棘手的是,那年度的“双城论坛”轮到由台北主办。柯文哲按照2015年模式,找来媒体专访。他深入一步表示,理解并尊重大陆方面对“九二共识”的坚持。秉持善意和“两岸一家亲”的态度,有助两岸关系朝正面发展。翌日柯文哲在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论坛”开幕式致词时再次重提“两岸一家亲”和“四个互相”(互相认识、互相瞭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强调两岸一家亲总比两岸一家仇好。2017年6月,柯认为在四个互相基础上,还要再加一个“互相”(互相谅解)。2018年12月20日,柯文哲在“双城论坛”晚宴中,再次重申“两岸一家亲”。对于台“行政院秘书长”卓荣泰曾表示,两岸可以彼此亲来亲去,但不是一家亲,台北市长柯文哲迅速回应,“什么叫可以亲,不可以一家亲,不然要两家亲、三家亲、还是半家亲?”
从上述柯文哲针对沪台“双城论坛”的一系列讲话,所形成的十分独特的“柯文哲模式”中可以看出,随着两岸情势的不断变化,也随着“双城论坛”的不断深入发展,立足于岛内地方首长的定位,柯文哲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的表述,已确立具有柯氏风格的准认同。“柯文哲模式”的形成,不只是柯文哲的“一五观点”的表态及对“九二共识”的“理解并尊重”,还与他一手成立市府大陆事务小组处理两岸事务,以及曾多次提及“两岸一家亲”有关。尤其是“理解并尊重”“九二共识”,一方面没有直接否认“九二共识”,而另一方面则透过“理解并尊重”,对“九二共识”进行准承认,这是“柯文哲模式”的核心内涵的关键所在。
2、“柯文哲模式”的多重溢出效应与意义
蔡英文上台执政后,一味坚守“台独”底线,两岸关系对峙僵持。在这僵局中,“墨绿”的柯文哲不回避现实状况,正面承认“九二共识”,这对沪台两地,乃至两岸关系是极为难得的机遇。这与已经籍着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之机,干脆亮出正式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底线的蔡英文,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对极想连任的蔡英文形成相当大的政治压力。
为了维持现状,应对大陆,蔡英文一厢情愿布局,全面推动“三轨”,亦即民进党执政县市的行政首长到大陆访问,甚至寻求与大陆城市结对“姊妹城市”,以求营造不承认“九二共识”,仍可进行两岸交流的假象,并试图实施另类“地方包围中央”的策略,以地方交流促动最高层级的互动。对此,大陆方面相当敏感,拒绝了民进党执政县市首长到大陆进行交流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却派出要员到台北市交流,就是要表达在地方交流层次,也要坚持“九二共识”的立场态度。沪台双方克难前行,坚持积极举办为两岸各方所关注并取得效果的“双城论坛”,凸显了大陆方面与台北市各阶层各界别广交朋友、“两岸一家亲”的意涵。
沪台“双城论坛”在如此复杂的大气候下的成功举办,具有越来越多的溢出效应与意义。其一,因当前岛内是民进党执政,民进党主政的县市与“中央”之间关系,不是大理石式,就是三明治式的关系。如果是前者,那么民进党主政的县市,就有可能根据自身在地的需求逻辑,透过类似“柯文哲模式”,与大陆进行城市交流;而如果是后者,民进党主政的县市慑于执政当局的权威,就不太可能越过当局政策底线。其二,目前民进党主政的县市经济状况堪忧。若两岸城市交流的经济天平向蓝营执政的县市倾斜,那对绿营县市是极其不利的。面对“九合一”选举惨败,基于“反省”,蔡英文当局有可能被迫稍稍松绑台湾县市与大陆的城市交流。民进党主政的县市为追求巨大的地方利益,展现其地方治绩,则有可能遵照类似“柯文哲模式”,与大陆进行城市交流。
二、两岸城市交流的性质、定位与层级
如果说自2015年8月起,尤其是在2016年5月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沪台两地“双城论坛”能连续4年举办4届,被称作是“两岸城市交流的先行者”,那在“九合一”选举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县市不分颜色,紧追台北,争相与大陆交流,则必将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海峡两岸的交流大潮。鉴此对两岸城市交流的性质、定位与层级作一客观、明确的界定与阐述很有必要。
1.新时代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应有正确的认识。讲到两岸关系的性质,岛内民众历经这次“九合一”选举,对“九二共识”已从“不知不觉”,逐步进入“慢知慢觉”阶段。但对于两岸城市交流性质,仍有点模模糊糊,概念不清。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今的台湾,是坚守“台独”的民进党当家。台湾方面要推展两岸城市交流的广度、宽度、深度,受限于台湾当局片面制定的政策。由于民进党当局至今仍视大陆为敌手,更因年初“习五点”的发表,加快升级对抗程度,故城市交流回旋的空间必定有限,无法放开手脚多元施展。
2.“九合一”选举撬动、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版图。选后两岸城市交流将有可能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手,亦是两岸交流的有效形式,因此对两岸城市交流的现实定位更显必要。客观分析、看待这类交流,可看作是当今两岸官方、半官方往来“停摆”后的一种务实、可行的尝试与摸索,是由于蔡英文拒不认同“九二共识”,两岸关系陷于困局下的一种务实的选择,也可以说是在当前两岸关系僵持下的曲折迂回的低层次的交流方式。双方城市交流若能在夹缝中顺势而为,通过转化空间与跑道得以在新常态下顺利进行,不因绿营执政大背景导致两岸关系全面“停摆”而跌入冰点,为今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局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宜以从鼓励与探索的角度来看待、处置。
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两岸城市交流从无固定模式,无现存的经验。沪台“双城论坛”所形成的“柯文哲模式”,无法原封不动地模仿、照搬。在各地的交流中,彰显优势,先试先行,试、行结合,切忌一哄而起,全面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