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制度学习、政策委托与双向融合
——两岸融合发展的知识生产、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19-08-27 00:17:21


 
  1.在互动中学习:两岸社区互学互鉴,实现利益融合

  交流互动是两岸拉近心理距离、增进理解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双方在交流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并将彼此优秀的经验应用于发展实践。在社区建设方面,厦门兴隆社区与台中兴隆社区结成“姊妹社区”,双方的互动并不停留于参访、座谈层面,而是以驻点的方式实际参与到社区的日常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差距、学习经验。

  厦门兴隆社区在互动中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学习进步。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将台湾的社区服务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之中。以垃圾分类的推广为例,台湾完成这件事用了20年,改变居民习惯并非一夕之功。社区如果按原有工作方法,则无非是宣传、管理、处罚“三板斧”。在借鉴台湾的经验、听取台胞的建议后,社区及时地调整了工作策略,把重点放在对厨余垃圾的管理上,并且将垃圾桶放置在停车场出入口,同时在垃圾桶旁边配上水管和洗手液,这样居民既方便扔垃圾,又可以保持卫生。这就是服务理念,以这种理念来指引工作之后,社区的“老大难”问题都迎刃而解。

  相似的理念和成功的实践夯实了双方的合作基础。台中兴隆社区长期单打独斗,硬体设施不足,缺少资源支持,而厦门兴隆社区成立的社区发展理事会恰好为其提供借鉴。社区发展理事会将集美大学教授、火炬园企业、热心台湾同胞等等纳入进理事会,有建议的出建议、有资源出资源,藉助外部的力量,来帮助社区成长。台中兴隆社区学习运用这种方式,加大社区之间的结盟,结成姐妹社区,扩散资源和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了利益的融合。

  2.在参与中融入:台胞参与社区治理,培育共同经历

  个体移入新环境,需要面对个人主体性和与社会规范性之间的张力。融入并不等于同化,而是自主选择适应边界。台湾同胞到大陆生活工作,多数人是“实用主义的过客”⑫,无意扎根,且抱有一种疏离和排斥的心态。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深入,台湾同胞逐渐参与到本地的政策制定、社会治理之中。两岸同胞在共融共治的过程中,拥有了共同记忆和情感,加深了认同。

  首先,社区与台胞共建平台组织、创造参与空间。台胞本身拥有较强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由于制度环境的差异,他们的意愿难以得到表达。因此,兴隆社区结合台胞聚居的特点和优势,在自组织方面的大胆创新。2014年成立了社区发展理事会,其中台胞理事占有三分之一,另外是社会贤能人士、社区热心居民,大家定期开会、共同为社区出谋划策。同时,台胞还自发组织了兴趣社团、设立熊麒调解工作室、成立台胞志愿服务队等等,为台胞融入和参与社区的生活提供了多样的平台。

  其次,台胞在建言献策中提升效能感。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对社区事务的瞭解和参与越多,民众越容易认知自己的能力,也会获得更大发言权,对居民内外效能感具有显着增进意义⑬。台湾同胞参与社区发展理事会,提议的建立闽台文化长廊、各类自组织社团、“兴隆之家”、防范台风等措施,丰富了社区的生活,融洽了邻里关系。得到了居民们的广泛好评。各项措施的良好效果提升了台胞的社区参与效能感,正如熊麒先生在一篇报导中所言:“我在大陆当‘官’了,‘官’不大,但却很重要,关系到社区的1万多位居民。”⑭这种共同的经历也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感情和友谊。

  3.在融合中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心灵契合

  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既具有制度性,也具有主观性,更具共享性。两岸虽然存在结构性的差异,但也存在结构性的互补优势,这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要领所在。融合能够相互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可以激励深度融合,如此双向互动、良性循环,有利于消解两岸心结,实现心灵契合。

  从社区层面的交流学习角度看,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可以表现为制度的进步、机会的提供。两岸社区结成“姊妹社区”,在互动中相互借鉴,将学习经验应用于各自社区建设,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最终获益的是社区的居民,这便是一种共享。这种共享虽然相隔海峡,却也实现了情感相连、双向收益。同样,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活学习,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资源和政策,进而将自己的能力投入到大陆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共享。这种方式的共享,能够增进两岸的理解,拉近心理距离。

  从个体层面的心灵契合讲,台胞在社区参与过程中贡献了时间和精力,收获了家一样的温馨和归属。兴隆社区11个社团中有四个社团是台湾同胞牵头建立的,比如妈妈手工坊,就是由一位台胞召集,在闲暇的时候制作手工艺品,然后把作品进行义卖,将所得资金捐到社区慈善基金会。还有银发加油站,专门为老人提供一个聚会和交流的平台,为的是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正如一位台胞所言,自己现在已经不是“客人”,而是社区的“主人”。台胞在融入的过程中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同时也在社区参与中实现了心灵契合。

  习主席强调:“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听取台湾同胞的呼声,把惠台政策落实落细。两岸融合发展是对“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论述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是指物理距离上的单向融合,更重要的是观念、制度、利益的融合,它体现的是大陆对台思想的深层转换。实践双向融合,不仅能够推进两岸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也为台胞理解大陆的制度逻辑提供了途径,更是为惠台政策制定、民间社团交流等两岸互动的关键领域提供了借鉴。“春风化雨,久久为功”,双向融合有利于化解台湾同胞的心结,有利于实现两岸民众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利于实现和平统一、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文/唐扬)

  注释:

  ①林瑞华:《改革开放40年后,台商下一步往哪走?》,FT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9818?adchannelID=&full=y&archive,存取时间:2018年10月29日。

  ②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页。

  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02版。

  ⑤何艳铃:“中国转型秩序及其制度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06期。

  ⑥王建民:“台商在大陆改革开放40年—台商是大陆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今日中国,http://www.chinatoday.com.cn/zw2018/tga/201810/t20181012_800144046.html,存取时间2019年6月13日。

  ⑦刘结一:“在博鳌论坛国台办招待午宴上的致辞”,人民网,http://tw.people.com.cn/n1/2018/0411/c14657-29920245.html,存取时间,2019年6月10日。

  ⑧鄢一龙,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中央政府决策模式演变——以五年计划编制为例》,《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第114-122页。

  ⑨刘伟,黄健荣:《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模式嬗变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第30-40页。

  ⑩国台办:听取台胞呼声继续研究推出惠台利民措施,中国政府网,2019年3月27日http://www.gov.cn/xinwen/2019-03/27/content_5377264.htm

  ⑪国台办新闻发布会,http://www.gwytb.gov.cn/xwfbh/201901/t20190116_12132608.htm,2019-01-16.

  ⑫陈超、蔡一村、张遂新:《“实用主义的过客”: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融入的指标建构与现状评估》,《台湾研究集刊》,2018年,第1期。

  ⑬胡荣、沈珊:社会信任、政治参与和公众的政治效能感。《东南学术》,2015年,第3期。

  ⑭《厦门:一个城市社区的廿载台湾情》,环球网:http://w.huanqiu.com/r/MV8wXzkyMzkxODVfOTAzXzE0Njk3NjM1NzM=,2016-07-29.

  #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常住大陆台胞群体的社会融入和对策研究”(18BZZ115)课题组阶段性成果,唐桦是课题负责人。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8月号,总第260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