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为什么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信心

http://www.CRNTT.com   2015-05-11 07:04:46  


 
  五是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来自于“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走遍神州大地,不难发现,上上下下都牢牢地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都在致力于发展。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地区要同步实现小康,中部地区正在崛起,东北地区在振兴。从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光明的经济前景都来自于实干。有的国家虽然富有但经济前景并不光明,因为他们丧失了实干精神,患上了富人病,甘愿躺在前人或自然界留下的财富温床上睡大觉。有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陷于贫困难以自拔,经济前景黯淡,要么是因为缺乏实干精神,要么没有实干的条件,国家长期处于战乱或政权更迭之中。劳动创造财富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以更加务实的精神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

  六是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来自于对各种经济风险强有力的防范能力。国民经济运行犹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不可能风平浪静,关键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把稳船舵,不断防范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实现平稳运行。对经济风险的防范能力来自于科学的宏观调控。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到位,宏观调控政策越来越科学和及时。

  七是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来自于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是否光明,还取决于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内忧外患必然前景黯淡。从中国内部环境来看,虽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但总体上是稳定的,因为我们有坚强的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的党的领导,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会继续快速改善,改革中产生的矛盾将随着改革的深化得以化解,稳定的国内环境为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贸易纷争有所加剧,地区冲突和战乱不断,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中国深度对外开放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既会从新的世界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机遇,也会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八是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来自于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过去一个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矛盾愈益突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得以化解,比如反映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等主要指标已开始进入总体缩小的区间;腐败问题在打虎拍蝇的高压反腐中逐步得以解决;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也将在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下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些成就意味着将来要在经济增长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文章指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没有矛盾和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的道路上无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矛盾和问题,而在于我们敢于正视问题,有能力和信心化解矛盾。为了中国经济继续向着更好方向前行,我们还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资源配置效率来自于完善的制度。经过30多年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虽已建立起来,但距离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很大差距。未来还需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形成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所有制合力;需要加快完善市场体系,消除形形色色有悖于公平竞争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克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以及不到位的问题,更好发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缺陷,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财税、金融、科技、投资、农业经营等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需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资源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过去30多年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除了少数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大多数行业处于技术模仿阶段,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未来,中国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必需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企业,需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即企业出题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做文章、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模式。同时,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容忍失败的氛围和机制,因为创新是有风险的,容忍失败就是鼓励创新。不仅思想上要容忍,还需要一整套鼓励创新和承担失败成本的机制。

  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动力,还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阻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增强动力,释放活力,还需要化解矛盾,减少阻力,不断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变阻力为动力。化解矛盾和问题,既需要投入,更需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警惕和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原来潜在的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可能显性化,阻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加以应对。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