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前瞻“十三五”:政府扶持企业创新存误区

http://www.CRNTT.com   2015-04-21 12:51:47  


2014年12月20日,工程技术人员在广西某高新区企业进行生产数据确认。
  中评社北京4月21日电/创新被视为企业的生命,也被视为一国发展的动力之一。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之一。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

  毋庸置疑,无论是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是中观层面产业升级换代,都有赖于全社会创新发展。近年来,中国在扶持企业创新方面的政策春风频吹,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配套措施。

  不过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创业创新仍然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看得见的手”永远“闲不住”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各地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热情很高,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思想上的误区和认识上的不足,亟待纠偏。而在这其中,“看得见的手”永远“闲不住”的现象最为明显。

  “对于不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官员来说,尽管有些话天天挂在嘴边,但是真正应当如何理解和落实,还没有‘破题’。”上海市一位不具姓名的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比如,对于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平衡“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不少政府官员都还比较茫然。

  事实上,一说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些地方政府就急于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急于采取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吸引外商投资和创业企业落户。

  比如,针对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天津市教委、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设立“天津市大学生杰出创业项目成长激励金”,对全市大学生申报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资助。天津市一些高校还直接划拨支持创业的财政预算,甚至从就业经费中划拨出来一定比例作为创业专项资金。

  上海市某科技园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向市政府申请到数亿元的资金,用于引进高科技项目,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过去我们还有税收方面的优惠,现在因为避免恶性竞争等原因,已经取消了。”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认为,在中国当下的政治语境中,由于地方官员存在“为晋升而竞争”的心态,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政绩冲动”。“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地方政府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也导致‘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即便地方政府官员把‘市场’写在文件上、挂在嘴边,也忍不住强调‘政府引导’,最后往往演变成‘政府主导’。”范剑勇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