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2016:结构调整为主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16-01-05 08:13:57  


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韧性。
  中评社北京1月5日电/回望2015全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可谓“波澜不惊”,在进一步确认了经济新常态之后,应当看到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产能过剩矛盾仍不断积累,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市场预期有所恶化,宏观调控政策边际效应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展望2016年的宏观经济,如何抓住新阶段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等政策目标,从而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是全社会的经济关切。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文章表示,世界经济的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复杂影响,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对中国经济总体偏差。但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韧性。

  中国仍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

  文章称,目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仍在7%左右。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即便逐年小幅回落,但仍显着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同时,中国也有条件通过存量资产的重置,发掘经济增长潜力。只要中国加快国企、金融、财税、土地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好包括股市、债市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政府和企业的负债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化为居民和民营企业的资产,政府负债和企业高杠杆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潜在的金融风险可以化解。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将极大调动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中国加快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放开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促进了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势头良好。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就会使得城市和沿海地区有可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得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在大国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力。

  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扩大内需潜力加快释放。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加快破除户籍、土地、教育等方面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也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有运用空间。中国宏观政策仍具备较大空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和调控目标

  文章指出,考虑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影响,2015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还会继续发挥稳定作用,中国消费需求会保持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5%左右,实际经济增速略低于7%左右的潜在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探底。一是房地产投资继续探底,根据目前的房地产开发节奏、资金到位情况、库存变化、销售现状,2016年房地产投资会继续小幅回落。二是制造业投资会继续探底。重化工业产能过剩将继续抑制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同时,消费需求稳定、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等政策,将提高轻工、纺织等消费型制造业的投资意愿。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基本稳定。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降低了投资门槛,促进相应投资项目落地。但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财政收支压力加大、PPP模式进展较慢等因素会抑制基建项目投资。总体来看,中国投资增速将呈现稳中略降的态势,预计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9.5%左右。

  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就业稳定和居民收入增加,夯实了消费基础。电商网购等新型消费模式,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增加了消费意愿。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新兴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涌现。如果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切实提高消费品供给的质量,提高诚信水平,居民消费倾向会进一步提高。预计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5%左右。

  外贸进出口增速小幅反弹。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性偏差。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和贸易温和增长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基本是中性的。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降低中国进口成本,给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和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但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将形成一定的冲击。《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正式达成,并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协调配合,主导了的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新规则,对中国形成了制约,部分贸易会转移到协议的成员国内,一些企业会重新考虑海外布局,将现有产能和投资转移到成员国。预计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零增长。

  低通胀局势继续延续。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实证结果显示,产出缺口、通胀预期、农产品价格、输入性因素是影响中国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通胀预期影响最大,农产品价格次之,产出缺口率再次,输入性因素影响最小。通货膨胀预期低和产出负缺口将加剧工业生产领域的通缩压力,工业品价格低迷还要持续。消费品价格更多地反映在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服务价格的温和上升上。预计2016年CPI将上涨1.5%左右,PPI将下跌3.5%左右。

  隐性失业显性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高于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就业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预计2016年新增就业达到1000万人。但重化工业企业的重组和破产难以避免,裁员会有所增加。出口行业困难,部分企业转移海外,出口部门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就业岗位流失。

  兼顾当前和长远,对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突出以下建议: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6.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