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郭伟峰:中国评论月刊创新要更大胆

http://www.CRNTT.com   2013-02-04 00:21:36  


汪道涵会长(中)与中国评论月刊负责人合影,章念驰(右一)陪同。
 
  第三,《中国评论》月刊打破了四十多年来两岸关系背景的报刊不得入岛的禁忌,成为了一本两岸同时发行的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杂志,也是第一家可以在两岸公开销售的杂志,并且由此发展成为集通讯社、新闻网络、出版机构、智库一身的新型媒体。

  2000年4月,《中国评论》月刊在民进党执政初期被批准入岛。郭伟峰说:“在《中国评论》月刊创刊15周年之际,我们特别要对民进党历届‘陆委会’主委及各个相关政治人物给予《中国评论》月刊的长期支持,表示非常的感谢。立场观点有不同,但是大家彼此之间相识相知,敢于接触,愿意交流,回归理性,共议未来,这就很好了。”

  第四,《中国评论》月刊近5年多来更上一层楼,与时代共同进步,承载了两岸关系理论创新以及和平发展框架的讨论与交流内涵,是两岸之间最重要的专业平台,并为今后的理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出真知,两岸关系的理论创新15年来从未停顿过,尤其是近5年来,在国台办王毅主任的领导下更是突飞猛进,达到了新的境界与新的高度。郭伟峰称,王毅主任将两岸关系理论从原来比较零散、片断、不连贯的,甚至是比较对立的政治思考重新提炼和升华,这体现在了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中。两岸关系理论创新的这15年来,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繁华、开放和包容的创新时代。《中国评论》月刊与这样的大趋势同步而行。

  郭伟峰说,作为一个专注两岸关系15年的媒体的负责人,这种结果让我们感到非常欣喜,也为中评社全体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郭伟峰总结道,15年来,《中国评论》月刊在构建和平发展理论框架的过程中不但没有缺席,还成为了重要的承载思想的平台。参与其中、推动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

  郭伟峰说:“展望未来,我们还要吸收更多的新生力量,把《中国评论》月刊办得更好,要把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网、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中评智库基金办得更好,胆子要更大一些,包容要更大一些,创意要更多一些,作用要更远一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