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郭伟峰:中国评论月刊创新要更大胆

http://www.CRNTT.com   2013-02-04 00:21:36  


汪道涵之子、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汪致重(右二)、副秘书长杨思圣(左一)于2013年1月21日访问台湾中评通讯社,社长俞雨霖、总编辑林淑玲(右)热情接待。
 
  郭伟峰表示,当时我们觉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要靠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台湾的变化非常之大,李登辉上台后又采取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措施,国民党还能执政多久都令人生疑。郭伟峰说:“如果国民党不能继续执政,在台湾的选举政治成型之后,两岸关系要怎么走,大量的东西需要研讨。所以,在汪老的支持下,我们就来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汪道涵先生对中国评论的作用、结构和意义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思想。我们也是一边干一边体会,慢慢地掌握了汪老真正的意图和想法。”

  郭伟峰认为,《中国评论》月刊能成为两岸共同媒体,与汪老给制定的开放、包容、平等的文风和办刊思路是分不开的,也使《中国评论》获得了延绵不绝的生命力,能够跟上时代,甚至引领时代的潮流。

  对于《中国评论》月刊十五年的发展,郭伟峰社长总结认为,《中国评论》月刊在两岸关系领域中有四个重要的突破。

  第一是创刊之初即成为敢于全面反思大陆对台政策的媒体,提倡两岸关系政策的思想解放,至今没有第二家,尤其是从大陆体制内进行反思,是独树一帜的。郭伟峰称,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但事实上这是两岸关系理念创新需要的第一步。所谓“破茧而出”,“茧”不破,理念是无法创新的。

  郭伟峰特别指出,“我们很佩服像章念驰、辛旗、黄嘉树、李义虎、徐博东等学者的勇气和使命感。一大批体制内的学者在《中国评论》月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敢于反思反省的文章和观点。”

  第二是《中国评论》月刊构建成为两岸唯一一个包容红蓝绿意见的思想交流平台。郭伟峰说:“汪老虽没有明确地讲过这样一句话,但我们认为这本杂志应该成为红蓝绿理性沟通的平台。汪老当时讲过,这本杂志不光要有共产党的文章,有国民党的文章,民进党的文章你们也要大胆用。如果翻译成今天的语言,那就是要办成红蓝绿的理性思想交流平台。”

  在《中国评论》月刊最早的几期里,许多民进党的重要人物都撰写发表过文章,例如邱义仁、林浊水、梁文杰等。可以说,这些人的文章在《中国评论》月刊早期就已经“登陆”了。而在后来创建中评网、中国评论通讯社时,同样没有放弃这个立场。中国评论主办的“思想者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了200多期,大批的绿营专家学者参与了各种问题的研讨。中评月刊就是要办成红蓝绿交流思想和观点、缩小分歧寻找共识的思想平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