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应保九二共识及战略模糊

http://www.CRNTT.com   2021-05-06 00:01:34  


 
  从后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来看,最重要的是有客观需要,就是这种模糊对双方都有用,在现实中也管用。前面所说的对“内涵”的“不表”在处理方式上实际上就是保留一定灰色地带、暂时脱敏的战略模糊,2000年后以“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作为双方“共同政治基础”的正式表述,则是一种指代性模糊,开始时可以给刚上台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在两岸政策上解套并能够使用(即可用此代表“一个中国”),之后则成为台湾方面与大陆进行政治互动的基础,它是一种政策宣示方面的战略模糊。

  因此,“九二共识”的战略模糊是两个层次的模糊:1992年在“内涵”问题处理上由“不表”所形成的战略模糊和2000年以“九二共识”作为政策代名词的战略模糊。通观从1992年至今的两岸关系历程,“九二共识”不仅是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接触商谈的基础,而且是后来两岸政治互动交往的“共同政治基础”。正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的几年里两岸双方举行的事务性商谈得以顺利进行,并曾达成过多个协议,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在后来的两岸互动中,只要(双方)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好,就有发展,就能“春暖花开”;只要(一方——其实仅仅是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坏,就退步,就只会“寒意料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过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之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正如两岸不少学者指出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通关密码”。而所谓能够好,其实是因为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同时保持了“战略模糊”,是那个“战略模糊”在充分发挥着其调节与整合功能;它不仅说明双方有高度政治互信,而且政治互信可以采取高度默契的形式。但现在,清晰化趋势在相当程度上映射了两岸关系的现实,由于民进党当局始终不承认“九二共识”,并采取对抗性两岸政策,两岸关系高度紧张、深度恶化,是“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双方既没有起码的政治互信,也没有能够进行对话交流的气氛。受此影响,如果对“九二共识”的清晰化趋势再进一步扩大,它是否不再保留战略模糊的功能,甚至也没有必要再留存自己那四个字呢?换言之,干脆直接使用“一个中国原则”或“两岸一中”就行了,何必去费事呢?

  二、“九二共识”清晰化的原因

  前面说过,“九二共识”本来的特有功能是战略模糊,但近来之所以被清晰化,是因为出现了原本不曾想到的情况:在台湾那边,无论是民进党方面还是国民党内部都出现了否定和远离“九二共识”“两点论”的趋势,两党的大陆政策都朝着(跟这两点)相反的方向变化。民进党方面不承认一中,拒绝统一选项,根本否定“九二共识”;国民党内除了洪秀柱等人以外基本上不提统一,也不再多提一中了,并开始出现消解或解构“九二共识”的动向。

  (一)民进党方面。“九二共识”在1992年国民党执政时达成,但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则是在2000年陈水扁上台执政之际。当时陈水扁就职讲话提出了“四不一没有”,对“九二共识”曾一度松口,但很快在李登辉指使下被时任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出面阻止。这之后,陈水扁妄称“不存在九二共识,只存在九二精神”,“所谓的九二共识,就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等等,而其推动“法理台独”的言行则更直接否定了“九二共识”。长期以来,民进党内对“九二共识”的立场是普遍不予承认和拒绝接受,甚至对这四个字视如禁区。2016年5月,蔡英文在就职讲话中对“九二共识”采取了兜圈子的闪躲动作,改称“九二历史事实”等措辞,实际上仍拒不承认“九二共识”。〔8〕最过分的是,在香港“修例风波”期间,蔡英文故意把“九二共识”说成是“一国两制”,严重误导民众和混淆视听,欲藉机将之打入冷宫。2020年5月,蔡再度连任后则对“九二共识”只字不提,继续顽固维持其原有立场。总的来看,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两点都不接受,采取全盘否定态度,对“九二共识”这个词也是一直不认可、也不接受的。不久前,绿营主要媒体《自由时报》在显着位置发表一个社论,题目为“九二从来无共识,井水河水两不犯”,这颇能说明绿营整体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和立场。〔9〕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