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两岸民间交流应创新深化

http://www.CRNTT.com   2020-12-19 00:03:05  


 
  (一)台当局“渐进式台独”致使两岸互动交流边缘化。

  蔡英文自2016年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以来,对于“九二共识”采取模糊化策略,希望在不明确表态的前提下,某种程度上延续2008年以来的两岸互动局面。因此,其在2016年就职演说中刻意模糊了“九二共识”,这虽然为其缓和“深绿”压力有所助益,但也意味着为后续调整两岸政策,甚至摒弃两岸发展互动的政治基础创造了条件。此后,民进党当局在岛内积极推进“去蒋”、“去孔”和“去孙”,建构“去中国化”的社会氛围与环境,多次推动历史教科书的修改,强调文化观念上的“台湾意识”,而削弱对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认知。①对于日趋“绿化”的岛内舆论环境和“台独”倾向情绪,则采取纵容、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这种做法导致台湾民众的台湾主体意识大为升高,两岸民众认同感下降,客观上淡化了两岸民间交流互动的意愿。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充分利用“全面执政”的优势,以“维护台湾安全”、“防止大陆渗透”为由,通过“‘国安’五法”和“反渗透法”等法案,并建构新的行政机制和规定来“规范”两岸交流行为,实质性限缩两岸民间交流。2017年,台当局陆委会禁止大陆“省级台办”、“曾发表对台不友善言论的智库学者”,并且慎重审核党政军三类人士入岛交流。②同时在国际社会上大肆诋毁大陆,推卸责任,不断以言语挑衅,严重冲击两岸政治互信与互动交流,从而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③。2019年以来,更是在“大选”中藉操作两岸对立甚至“亡国感”巩固和强化台湾民众的自我认同,极大地扩大了对抗的张力,致使两岸民间交流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二)社会认知的政治泛化成为两岸民众交流的主要障碍。

  社会认知的政治泛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一种表现。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就很难动摇。不过当全社会针对特定关系形成了泛化的政治观念时,往往就会引发行为主体之间的对抗。在两岸关系中,两方民众如果在看待对方时均从政治视角加以认知,则势必造成深刻的对立和不容易妥协的困境,也就成为交流的障碍。民进党两次执政接力打破台海现状,特别是不承认“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事实上导致两岸无法建立政治互信④,这就使得两岸民众在相互看待对方时,往往易于从政治视角加以认知和解读,并出现各自向自我认同方向集中的景象,从而既造成台湾社会内部对于“国家认同”的撕裂,对自身身份认同和“一个中国”的认知愈发模糊,又使得两岸关于“统”、“独”的认同差异成为引发民众观念矛盾甚至冲突的主要方面,加之两岸在政治制度、社会观念、生活习惯、视角立场上的差异,都或多或少地加深了民众政治认知的差异,以至于民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难以有效进行。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