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共构两岸乡村经济与中华美学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7-18 00:04:12  


 
  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也在此交融。根据学者王文洪等人的考证,双屿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站,是西洋艺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根据葡萄牙旅行家平托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天主教已经传入双屿港,并建有教堂。平托记述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有特色的,是葡萄牙人安东尼奥·德·法里亚的船队入港的描述,完全是中西合璧,带有强烈的中外文化融合的味道。中国油画发展的起点,有据可查是从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在双屿港建立贸易基地起,将油画这一艺术样式带入中国。曾有艺术史家表示:“西洋美术传入中土,盖亦自利玛窦始。”然而,葡萄牙籍旅行家平托《远游记》第六十八章记载了双屿港中一幅绘制在窗户上的西洋画,是一幅“豪华壮观”的艺术品,同书同卷还载有双屿港的教堂里有西洋雕塑,同书第六十九章则写了双屿港的教堂里还有“无染受孕圣母”像。可以说,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关于欧洲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比利玛窦到澳门要早30余年。

  然因与明朝政权海禁政策相悖,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双屿港被废,商人与海盗因此转战于舟山其他岛屿。清朝时,历经几次禁海,直到1684年恢复台湾统一中国后,舟山的对外贸易地位才再次得到“官方认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次年英军占领舟山定海,而后宣布舟山为国际自由贸易港。

  (二)台湾与舟山的常态化贸易联结始于16世纪

  大陆与台湾间往来最早的史料记载为三国时代东吴孙权派军赴夷洲(台湾)。而后的隋唐、宋元时期两岸虽有片断的往来记载,但均未形成常态性贸易。16世纪中叶以后,台湾才逐渐发展出常态性的对外航运贸易。

  16世纪中叶,为了重建海上秩序,明廷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但仅开放福建漳州月港(九龙江出海口)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当时日本海上贸易发达,积极从事南向贸易,而台湾正处日本通往东南亚航路的中枢位置,因此日本贸易船舶经常以台湾为中继站,即以台湾作为“会船处”,在一定的时间点将船舶开往台湾约定的地点,交易商品。这就是台湾的“会船点”贸易。当时以台湾为迄点的航路,另一端起点分别在中国大陆(以福建为主)与日本(以九州为主)。此时的舟山海域是走私者的天堂,台湾与舟山的常态化贸易联结就此展开。只是这个时期的舟台贸易并未得到“官方认证”。

  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南部,以作为取得中国大陆产品、并进行对日贸易的中继点,当时往来台湾的船舶,除航行至福建港口外,并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各大航运据点网络连结,各国产品以台湾为转口港进行转口贸易,可谓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亚太海运中心。明朝末年,郑芝龙的武装海商集团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清初顺治皇帝为断绝沿海居民对明郑王朝的接济,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禁海令,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一步实施迁界令。郑经主政后,积极拓展国际贸易,除以走私方式突破封锁,于厦门及杭州等地进行交易外,并于1672年与英国正式缔结通商条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