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一会儿教数学一会儿聊英语:全能“老师”还是忽悠大师?
http://www.CRNTT.com   2021-01-25 19:04:23


  据报道,在4家在线教育机构投放的广告中,竟出现了同一位“老师”。根据平台和“剧情”不同,她的身份介绍也在反复横跳:一会儿自称“做了一辈子数学老师”,一会儿又变身有40年教龄的英语老师……此外,这位老太还在抖音账号“妈妈再灭我一次”持续更新“灭绝妈妈”系列视频。流水的客户,铁打的演员,如此切换自如的角色扮演,像极了此前被曝光起底的广告“神医”专业户们。

  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对在线教育的需求猛增,资本热钱也随之大量涌入。据媒体报道,2020年1月至7月期间,共有2.5万家在线教育企业注册成立,平均每天新增120家。受行业“中头部企业通吃”等竞争规则刺激,不少在线教育机构都卯足了劲抢占市场、烧钱营销,寒假更是成为行业必争之际。在这种贪多求快、盲目追求获客效率的浮躁风气影响下,虚假和夸大广告宣传屡见不鲜。

  上述广告中,假扮“名师”大谈教育心得的桥段,明显有误导消费者之嫌,也违反了广告法中关于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利用专业人士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等规定。从具体内容来看,类似“寒假是拉开成绩的转折点”“计算可以秒出答案”“毁掉孩子的可能就是家长自己”等广告话术,也多是利用“名师”身份贩卖“鸡娃”焦虑,诱导家长抓紧时间戳链接报班的精心设计。

  更值得反思的是,4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同时采取这种广告套路,折射出此类行业乱象的普遍性和相关监管亟待加强的现实。教育本是注重耐心和务实,讲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长线事业。部分教育机构日益功利化,把教育当成一种野蛮生长的生意,其是否还能坚守教育初衷,去认真打磨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此前,一些机构教师被曝虚编资质、无证上岗等,一些项目为仓促上马、削减成本不惜“注水”,也给行业乱象提供了佐证。

  此外,资本过度介入后的砸钱竞争,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可持续性风险。正如上述广告中显示的,目前许多机构为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类似“19元抢20+课时”“30元抢语数双科24课时”等操作幷不鲜见;一些机构则要求预付长期学费,收款后却挪作他用,甚至不预留课程正常运营所需储备经费,一旦资金链断裂,便很容易引发“爆雷”现象,继而产生退款难、维权难等一系列问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