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晦涩”作文得满分引出的写作议题
http://www.CRNTT.com   2020-08-05 17:43:06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还有阅卷老师直言不建议学生模仿。

  见过了太多少年老成、故作高深的高考满分作文,遇到这篇真正的“神作”,很多人反倒有点茫茫然不知所措了。“看不懂,所以瞧不上”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不知道写的什么,请收下我的膝盖”则又太过轻佻戏谑。

  文字审美本就是高度主观的事项,个体的知识背景、学术涵养,决定了看待和解读一篇文章的方式。同一篇作文,有人将之捧上神坛,有人斥之一文不值,幷不奇怪。充斥争议、评价两极的《生活在树上》,所牵出的恰是有关写作的一些根本性议题。

  应该说,自古以来,汉语写作就存在着两个传统,一者艰深晦涩,一者通俗易懂。两股文风互不相让,此消彼长。近代以来,“白话写作”渐成主流正统,甚至成为必须的选择,在此大背景下,《生活在树上》因其用词生僻、行文拗口,被网友指责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幷不奇怪。

  但实际上,这种“立场先行”“文学问题道德化”的评判逻辑,从根本上说也是不公允的。文有优劣之分,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是说繁复、怪异之文,就必然低人一等。

  辞藻华丽,字意古奥,从不是一篇文章的原罪。《生活在树上》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其中的生僻字词、学术术语、哲学语言都用对了,幷不存在穿凿附会之嫌。甚至可以说,通篇来看,本文逻辑自洽,论述严密,通篇非但不生涩坚硬,反倒一气呵成,流畅自然。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