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打通国内大循环”:中国经济战略将发生怎样深刻变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5-30 08:00:44


 
  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决定了“扩大内需”的数量提升较易实现。上一轮大基建完成了国内交通体系、物流体系的升级,提升了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基本实现了国内市场的“硬件”性能提升。

  带动的内需增长是显着的,房地产行业、数字经济的电商产业的高速发展均得益于此。近年来消费在中国经济驱动“三驾马车”中表现抢眼,就是“扩大内需”的正面效用体现。

  实现了扩大内需的阶段性目标,中国经济初步具备了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条件。

  经济运行如同水利设施,没有充沛的水量一切都谈不上。蓄水充足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取决于管道设备的通畅程度。

  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周而复始形成循环。

  这个过程是在市场发生的,却受制于各项政策、制度的外部限制。因此,要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高效运作,最大的难点在于摒弃陈旧的计划经济思维。政府要多做“减法”,市场才能多做“加法”。

  政府多做减法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着力于打通经济运作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壁垒和障碍,去除不合理的管制和目标设定。

  中国经济从出口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到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再到以内需动力为主的国内大循环,经历了“高速换档”的过程。

  每一种模式、每一个历史场景都留下了当时的政策痕迹,当时有理的,现在未必有理。当时的管制,在今天大都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政策痕迹仿佛血管里逐步沉积的血栓,影响着今天的经济运作顺畅。

  所以,政府要扮演好“解铃还需系铃人”的角色,这样市场才能做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加法”,从而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以我为主”的国内大循环是经济增长从外需到内需的重点转换,这是“外需”增长放缓后的自然过程,而不是自我封闭的关门政策——“以我为主” 绝不等于“以邻为壑”。

  正因为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建设一个更成熟、更繁荣的中国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对外经济交流。

  中国健全内需体制为全球经济带来机遇

  文章表示,在全球化时代,每一个区域市场的需求增加、体系健全,都是全球经营者的机会。本轮全球化的强劲势头,始于中国改革开放。

  同样的道理,中国建设完整的内需体制、发挥内需潜能、健全国内市场的努力,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又一新机遇。

  在外贸出口领域,中国内需体制的健全会带来一系列正面效应,不仅是一个更开放、更有购买力的中国市场,还有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制造”升级。

  拥有更佳品质、更多科技含量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无疑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升级。

  当然,和任何社会经济转型一样,利益调整、资源分配的变化过程会带来阵痛。

  部分产业和相关企业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老生常谈代替不了经济活动的现实,不是每一个面临挑战者都能抓住机遇,难免有失落者流下泪水。

  淘汰和筛选不可避免,那么问题的焦点就应该是怎样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效益。答案还是应该交给市场,让市场筛选出真正的强者。

  保证市场竞争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平的,这将是政府未来的重要职责,这也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决定国内大循环效率的成败关键。

  总而言之,从“扩大内需”到“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提升;“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则是经济发展重心的路线调整。

  两者相辅相成,明确了中国经济未来的重大战略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新战略的实施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只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变,在新战略指导下的中国经济就充满了希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