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3日电/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突出环节在哪里?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起草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首在系统重要性银行。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陈果静评论文章表示,系统重要性是指金融机构因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较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而无法持续经营,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文章分析,在中国金融业中,银行业占据了“大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总资产268万亿元,在中国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高达89%。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4家银行已经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可以说,如果银行业经营稳健,那么中国金融业也就稳了。
但是,伴随银行业规模不断壮大,银行业机构的结构和业务复杂程度也随之上升,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尤其是那些资产规模较大、影响较为广泛的银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风险可能迅速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在金融市场引发共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五大银行无一幸免,并在金融体系内产生了连锁反应。危机期间的惨痛经历警示人们,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性。如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发生重大风险,受影响的不只是金融体系,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正因如此,危机后,有关各国均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这些机构设置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文章指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国正在快马加鞭补齐制度短板。去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为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搭建了宏观政策框架。此次《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落地,则是对《指导意见》的进一步细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行评估和识别。
所以说,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风险的重要举措,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制度安排。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这有助于督促系统重要性银行形成合理承担风险的意识,避免其盲目扩张,有助于推动其稳健经营,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环境。同时,随着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细则落地,系统重要性保险、系统重要性证券业机构实施细则也将加快步伐,尽快补齐监管短板,切实扎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火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