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27日电/近日,广州市民政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广州市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十条措施》,从规划、建设、验收、移交和使用管理等全过程、全链条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再强化。
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中国目前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另据国务院2017年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独居老人将增至1.18亿左右。
区域的一体化和交通的便利化大大促进了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年轻一代向中心城市的流动),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已经成为常态。同时,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变迁,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见。这些变化,导致传统“养儿防老”的模式逐渐走向瓦解,社区养老服务愈加重要。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首先需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载体和基础,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空谈社区养老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此次《措施》的出台,将进一步从政策上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据了解,《措施》对于各层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的数量、位置、建筑面积、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在土地出让、容积率计算等方面做出规定,并提出将社区养老服务布局规划的有关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措施》还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旧村改造和城市更新的进程相衔接。目前广州的城市更新正如火如荼,仅黄埔区即规划3年内完成重点旧村改造项目66个。在旧村改造中前瞻性地考虑养老问题,体现着广州更新的城市温度。
当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仅仅是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有了好的政策,有了好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要补充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全方位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平。政策出台是第一步,而实现高水平的社区养老,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老有所养,幼有所长,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北京大学潘维教授认为,劳动者再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而所谓“劳动者再生产的社会化”通俗的解释就是社会一起养小孩、送老人。这样看来,推进社区养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文明进步的必然。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孙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