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印太”新地缘战略下日本地位与选择 作者:谢若初(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 ;吕耀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日本在“印太”新地缘战略中不仅无意发挥沟通中美、连通东西的桥梁作用,反而试图利用地缘之便炒作“中国威胁”、干涉中国内政、构建“中国包围网”,在对中国未来发展设置障碍的同时,围绕“中国问题”充当地缘政治“掮客”。目前,以日本在美日“2+2”会谈、美日双边首脑会谈、G7领导人峰会等多个双边、多边场合;在新版《外交蓝皮书》《防卫白皮书》等年度官方文件中对中国台湾、香港、新疆等国内事务横加干涉,对我国东海、南海等对外政策恶意攻击为标志,日本菅义伟政府彻底卸下亲善伪装,显示出“随美遏华”,甚至“拉美遏华”的危险政策倾向,中日关系也因此再度紧张。
自2021年1月20日拜登正式就任第46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外交将向何处去就成为当前世界格局复杂变化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受到广泛关注。时至今日,拜登政权已履新半载,其回归建制派路线,重新确立美国领导地位、重新调整大国竞争策略、重新“对表”主要地区盟国的基本外交路线初现端倪。具体到东亚地区,已故美国地缘战略学者布热津斯基曾指出,对美国来说,在建立日益具有合作性和渗透性的全球合作体制中,日本应该成为美国的第一位重要伙伴;他同时强调,美国袛有通过同日本的密切联盟才能适应中国的地区抱负,幷制约其表现。而拜登上任以来对特朗普时期“印太”战略的继承与调整,无疑印证了上述观点对于美国地缘战略的影响。可以认为,由于将中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拜登需要继续在“印太”地区构建、维持一个向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区主要国家寻求支持的反华联盟。
对于具有大国实力及自我认知的日本而言,美国的这一调整显然符合其战略诉求。宏观战略层面,日本既可以暂时放下对美国因顾及中美关系而忽视其地缘战略利益,甚至再度出现“越顶外交”的担忧,也不必陷入在中美大国博弈的夹缝中“艰难求存”的窘境;具体领域层面,“中国威胁”及“同盟合作”均有助于其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摆脱既有体制束缚,增强地区影响,拓展国家利益,从而助推其“全面大国化”既定战略目标早日实现。也正因为如此,以2021年3月以来日本在美日“2+2”会谈、美日双边首脑会谈、G7领导人峰会等多个双边、多边场合;在新版《外交蓝皮书》《防卫白皮书》等年度官方文件中对中国台湾、香港、新疆等国内事务横加干涉,对我国东海、南海等对外政策恶意攻击为标志,日本菅义伟政府彻底卸下亲善伪装,显示出“随美遏华”,甚至“拉美遏华”的危险政策倾向,中日关系也因此再度紧张。
一、“印太”新地缘战略下日本对华政策新动向
受地缘因素影响,日本一直以东西方文明融合国家自居,部分政治人物也提出过希望日本成为“桥梁国家”的主张。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就在其首次施政演说中提出,要使日本成为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多种文明之间的“桥梁”。但从近期一系列举措上看,日本在“印太”新地缘战略中不仅无意发挥沟通中美、连通东西的桥梁作用,反而试图利用地缘之便炒作“中国威胁”、干涉中国内政、构建“中国包围网”,在对中国未来发展设置障碍的同时,围绕“中国问题”充当地缘政治“掮客”,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中国威胁”为切入点设置意识形态鸿沟
利用地缘之便炒作“中国威胁论”,将中日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的问题意识形态化,进而以共享“普世价值”为基础构建反华联盟,是日本掩盖自身利益诉求、谋求对华遏制的惯用伎俩。
近年来,日本时常在《外交蓝皮书》《防卫白皮书》等官方文件中抹黑中国、渲染“中国威胁论”。在2021年版《外交蓝皮书》中,日本再次老调重弹,污蔑“中国在缺乏透明性的前提下持续增加国防费用,以确保在宇宙、网络、电磁波等新领域保持优势为目标,不断快速、全面增强军事力量,推动军事现代化”;诽谤中国“在东海、南海等海空领域,基于与既存国际秩序相悖主张,试图以行动和实力为依托持续尝试单方面改变现状”,幷将此作为东亚安全保障环境“急剧恶化”的主要因素。不仅如此,日本还不断通过首脑外交等渠道,积极兜售其臆造的“中国威胁”。安倍晋三在卸任首相不久后接受采访时就曾透露,在2016年11月访问美国时,其曾藉助图表等向当时尚未就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陈述利害,使其认识到中国军事崛起背景下日美同盟的重要性;也正是他的劝说,使得特朗普在任期内采取了同中国进行对抗的对华策略。
在大肆渲染“中国威胁”的同时,日本还努力结合不同情境将中日现实问题演绎为陆地国家与海洋国家间矛盾、“专制国家”与“民主国家”间冲突,以便聚拢反华势力,构建遏华包围圈。例如,共享“普遍价值”,是日本在各领域构建反华、遏华联盟的意识形态基础。在今年4月16日菅义伟访美期间发布的“日美首脑共同声明”中,其被赋予“自由、民主主义、人权、法治、国际法、多边主义、自由公正经济秩序”的基本内涵;殊不知这一概念袛是1957年日本“外交三原则”中“与自由主义国家保持协调”的当代翻版。其目标是通过强调意识形态差异,制造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对手的反华国际舆论,从而以此掩盖自身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不断增长的利益诉求与扩张图谋。在“普遍价值”的“道义大旗”下,日本遏华动作频频:围绕南海问题,其不仅以签署双边“防卫装备和技术转移协议”、出售军火等方式继续挑唆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主权声索国”同中国对抗;还藉助“2+2”会谈机制将英国、法国、德国等域外大国引入亚太地区谋求制造“均势”局面。足见“普遍价值”大旗实则是日本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虎皮”;其“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袛能导致地区局势走向霸权主宰与分裂。
(二)通过力推“四边机制”等方式力挺美国遏华
3月12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首次首脑会议通过线上方式举行。这一源自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议,因澳大利亚政权更迭于次年分崩离析,重启于2017年的非正式战略论坛意在成为“印太”地区“新角色”。即使存在制度基础孱弱、对华态度不一等问题,但其谋求构建“印太”版“小北约”以遏制中国的目的极为明确。其既可以自成体系,利用不断扩大的安全概念实现全面遏华,又可与“印太战略”相互配合,形成全领域对华遏制体系。换言之,“四边机制”愈加具有成为“印太战略”核心的潜质与趋势。从日本2021年版《外交蓝皮书》专门将“印太战略”设置为单独章节的举动不难看出,以美日印澳四国为核心建立的各类组织及机制,仍将是未来相关国家拉帮结派、遏制中国的主要平台。
当然,美国的主导与参与是此类遏华联盟能否得以组建的关键前提。换言之,至少在成功修宪之前,日本若想继续推进“全面大国化”战略,仍须在军事、安全等领域站边美国,以便“借船出航”。同时,为了达到成为美国“对等”盟友的阶段性目标,日本不惜以对华政策为切入点,从单纯“随美遏华”转变为“拉美遏华”。安全方面,日本反复要求美国确认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为其介入地区安全事务创造条件;经贸方面,日本在美国退出TPP后仍努力推动签署CPTPP,始终为其重返协定“预留空间”;科技方面,为配合美国封杀中国5G等优势技术,日本去年4月在国家安全保障局内新设经济组,以维护经济安全为藉口,从技术合作、产品准入等层面限制中日科技交流;环境方面,与美国打压中国相呼应,菅义伟、小泉进次郎等近来多次表示要就气候变化问题敦促中国负起责任。可以断言,配合美国战略幷伺机实现自身利益,是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要义。
(三)谋求主导“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幷实现制度性排华
21世纪以来,“秩序”已成为日本各层级对外战略、政策文件中的高频词汇。日本国会及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内部更于近年利用既有“官产学研”传统框架,组建了诸如“规则形成战略议员联盟”、“新国际秩序创造战略本部”等专门从事相关分析、研讨的资政组织。根据其业已呈报的提案,在同中国展开地区领导权竞争、实现“全面大国化”战略目标过程中,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排他性规则,幷妄图藉此造成制度性排华的既成事实,从而形成迎合本国私利的地区与国际秩序,是日本未来对外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从菅义伟访美期间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的演讲中不难发现,日本所要构建的秩序,是一种着眼后疫情时代,排除以中国为代表的“权威主义”国家,主要涵盖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由日本发挥领导作用的地区、国际秩序。这种为自己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量身打造的秩序,具有极强的遏华排他性,充其量袛是强权国家对全球利益再分配的产物,袛能沦为极少数强国攫取地区与世界利益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