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一头嗜好“烹制”战争的“怪兽”
http://www.CRNTT.com   2022-04-16 09:51:42


  中评社北京4月16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当地时间4月13日,美国国防部与美国八大军工企业的领导人举行会议,讨论加大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等问题。美国防部已经重新组建了一个团队,以加快美国政府批准美国国防承包商生产武器的销售和转让速度。美国军工企业赚翻了。这也让美国军工复合体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军工复合体是指由美国军方、国防部、军火制造商、国会议员、国防科研机构、智库、舆论界等组成的庞大利益集团,是一个隐秘的超级利益集团联盟。多年来,军工复合体这颗“毒瘤”的影响深入美国社会肌理。为确保军火生意长盛不衰,美国军工复合体一直在制造假想敌,为了“点票子”而不惜“递刀子”,干着“战争贩子”的勾当。美国美利坚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库兹尼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对于美国来说是笔大生意。”

  源起与发展——

  从渐成规模到逐步失控

  “军工复合体”一词由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首先提出。1961年,艾森豪威尔在离任演说中警告民众,要警惕军工复合体这头“怪兽”。他当时说,“强大的军事组织和巨大的军火工业的联姻是美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现象”,“我们必须防止军工复合体有意或无意地获得不应当有的影响力”。

  有意思的是,最早对军工复合体提出批评的艾森豪威尔,恰恰也曾是其重要推手。1946年4月27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一份文件,强调军事与民用科学家、工程师、行业、大学等相关领域之间,要建立紧密的合约关系,这就需要极大地扩张国家的安全系统,让科学和工业部门都团结在军队周围。

  1956年,美国知名政治学家赖特·米尔斯的《权力精英》一书发表,最早从学术角度讨论军工复合体。该书认为,美国是由权力精英作为统治阶层所组成的一个伪民主社会。而这个权力精英由美国企业富豪、政治董事和军界领袖共同组成,共同制定具有全国性效果的决策,是一个控制了集中权力的“小集团”。

  军工复合体不是一蹴而就的。

  “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成长为全球第一工业强国。这驱动其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去延展和保护海外利益,为军工复合体的形成奠定基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对本报表示,一战期间,美国军工产业获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军工企业都逐渐拥有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生产能力。

  二战和冷战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爆发式增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张腾军认为,二战中后期,美国参战,给军工复合体带来新一轮大发展,也为其在冷战时期全面崛起铺就坦途。冷战时期,军工复合体通过政府不断派发订单的方式迅猛发展。但这种增长并没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朝鲜战争爆发后,军工复合体推动美国政府,将这种政府与军工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机制化,进而保持高速发展状态。

  西班牙《起义报》网站近日发表《美国及其对战争的热爱》一文指出,对于美国军工复合体来说,拥有一些制造出来的、可操纵的和令人信以为真的敌人至关重要。

  “苏联作为一个外部威胁消失后,美国军工复合体一度沉寂。在此背景之下,他们发动宣传攻势和游说力度,寻找新‘敌人’。后来,‘反恐’成为最佳借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陆续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对外军事干预行动。冷战结束至今,为维护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军工复合体迎来新发展时期。”张腾军说。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发动的战争大都是军工复合体驱使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玮对本报表示,美国占据地缘上的有利地位和单极时代的有利形势,试图尽可能多地占据战略优势,打的旗号是“民主”“人权”等。这些价值观输出往往也是军工复合体资助的研究成果。此外,军事部门通过资助智库和媒体力量,将一些有利军工复合体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念大众化、普及化,形成一种上下互动的格局。军工复合体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伪装成国家利益,通过国家机器来实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