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深度:王众一谈国际传播与中日
http://www.CRNTT.com   2024-03-25 00:10:45


日本熊本地震时,大熊猫给受伤的熊本熊送去竹笋的漫画,象征中日友好,引发广泛共鸣(受访者提供)
 
  再有,我觉得当下要做好国际传播,要加强智库交流,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面对面的交流。它是一种公共外交的形态,可以向对方的公众或者智库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另外,如果两国之间有现实的问题和矛盾,则可以通过这种沟通方式最大程度地化解误会,增进互信。在精英阶层,我们彼此要通过沟通对话,最大限度的恢复互信,在民众层面,也应该最大限度的恢复好感,这就叫民心相通,做这种心灵沟通、心心相印的事情就要做得更加有温度一些才好。

  举个例子,当年日本熊本发生地震的时候,中日关系很不好,但我就突发灵感,马上联系了一个我们合作的日本漫画家,问他能不能画一个熊猫给受伤的熊本熊送去竹笋的漫画,支持一下灾区的民众,他立即答应,于是《人民中国》就在第二天一早推出了这个漫画,成了一个现象级的事件,获得很多好评,日本的电视台还跑到外文局来采访我当时的策划灵感,这就提示我,要做真正能够推己及人的内容,那么对方也是会感动的,会有一个良性的反应互动的。

  我们原来的国际传播过于狭义,就是把中国声音传出去。但是,因为国际传播是跨文化传播,如果没有文化要素作为一个包装,单纯的就把我们的观点说给人家或者推给人家,人家觉得你是强加给我。但是要是有了一种文化的包装,他就会从一种有温度的角度和有色彩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这次我在两会上的发言也提到一个观点,就是把国际传播从传统比较相对狭隘的那种新闻传播和观点传播朝着广义的文化传播方向去过渡,前面叫传递中国声音,后面叫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全方位的,它可以包括更加广泛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在当代怎么被中国人转化成我们今天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这样去讲说服力会更强。我退休前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把一个当年战争期间在中国的一个日本少年怎么一步步成长为一个解放军战士的非常传奇的故事,做成了漫画书——《血与心》。后来 B站看好这个题材,把它改编成了一个网络动画,现在这个网络动画在国内已经有1200万人浏览,YouTube上也已经有十几万人在看了,这应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尝试,以文化人的方式,用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价值观带出来的故事,更有厚度,有温度,有血有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