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我每天与“台湾问题”打交道,脑子里装的、想的是“台湾”两字。回往过去,1987年两岸隔绝38年之久的大门终于打开,两岸关系出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两岸人民迎来“和平交往交流合作”的新时代。1992年两岸官方唯一授权的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商谈,达成“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从此两岸往来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础”。之后,1993年“两会”首次在新加坡举行了破冰的“汪(道涵)辜(振甫)会谈”,签署了四项协定,1998年“两会”又在上海举行“汪辜会晤”(那时我任职上海市政府台办研究室主任)。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在北京举行“胡连会”,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十年后的2015年11月7日15时,受到世界关注的两岸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首次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习马会”,“世纪之握”,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些重要历史事件,都是在这三十年里发生的。
30多年来,我曾经接待过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高雄中山大学、台湾“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前“欧亚研究基金会”)等高校和智库学者。参加过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日本等无数次的涉台研讨会,曾六次赴台进行参访和学术交流,与台湾学者坐在一起,共同出席研讨会,面对面进行交流,彼此平等交换意见。我深入去瞭解岛内政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对台海局势的研析、研判,对中央涉台政策的研读、把握,用心投入,努力工作,很有收获,有感有悟。
30多年来,我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12年半,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工作10年半,退休后受聘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围绕两岸关系、岛内政局、台湾民意及外部因素等重要历史事件,所撰写的涉台文稿超过上百万字,包括承担“涉台课题”和“研究专报”130多项;发表涉台论文40多篇40多万字;接受大陆与港、台媒体采访及约稿120多篇;以“泰武”笔名在香港发表涉台评论文章近百篇;作台海形势报告530多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