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论坛现场(中评社 张爽摄) |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张爽 海涵)博鳌亚洲论坛自信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双循环的中国新发展格局”分论坛上致辞,他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适应新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审时度势的一种主动决策。要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认真消化和把握好五个关键词: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深化改革。
曾培炎表示,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是分阶段推进,发展模式也是与时俱进的,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深度的参与了国际分工,有一段时间形成了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冲击,中国扩大内需使得我们有效应对了外国风险。近几年来我们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着改善了供求关系,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万亿人民币,已经拥有14亿人口和10亿多的中等收入人群,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大市场。
曾培炎说,“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往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底层逻辑必须转向以依靠创新和改革为主来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外部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日益突出,出口导向、外需拉动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技术上的封杀等因素,国际经济现在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来讲,给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适应新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审时度势的一种主动决策。
曾培炎认为,要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有下面五个关键词,我们要认真消化和把握好:第一个是扩大内需。大国的经济优势,内需是主导,而且内部可循环,中国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结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第二个是畅通循环,畅通不是简单的物流畅通,而是在生产要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均衡高效循环的流转,要消除瓶颈的制约,构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提高经济生产的效率。当然了,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同时,产业国际大循环也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循环是互联互补的,也是相互促进的;第三个是科技创新,中国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克服一些重要领域卡脖子问题,突破一些产业的瓶颈,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在这方面我想强调一句,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第四个是绿色发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做出的庄严承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将在中国社会发生广泛而系统的变化,无论是产业、技术、投资还是消费、结构、发展方式都将深度结合和重塑;第五个是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改革问题,要运用改革的思维和技术的办法,在科技创新、畅通经济循环、扩大内需、高水平的开放、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清除要素流动的机制性、体制性障碍,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体系。
曾培炎表示,总的来说,习近平主席强调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中国开放的大门是不会关闭的,只会越开越大,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到那个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内部循环的愈发顺畅,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会不断释放,这也将支撑带动外部的循环,吸引更多的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这将为各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市场空间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曾培炎说,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将加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着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国有、民营、外资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将在持续推进商品服务、资金、人才这些要素流动性开放的基础上,强化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性的开放。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已经正式完成了RCEP的核准程序,与欧盟也如期完成了BRT的谈判,同时积极加入CPTPP,并且支持推动WTO进一步的改革。未来中国将更好地融入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也有利于国家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和更加有序的世界经济秩序,推动全球化的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曾培炎说,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和混乱复杂的国际环境,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畅通全球的经济循环,共同打造稳定的、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努力开创世界、亚洲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