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9日电/17时前,你可以游览上海绝大多数的美术馆;18时,只有少数几家美术馆可以去碰碰运气;到了19时,能去的美术馆只剩下明珠美术馆(周六至周日)、新视艺正和美术馆、昊美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周四、周六)等;真到了21时,大部分美术馆已经“睡”了,只有零星一两家展厅里还亮着灯,接待着意犹未尽的观众。(解放日报4月2日)
城市的夜晚,在剧场、电影院之外,应有更多关乎市民文化素养的选择,何况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全国演艺大码头的上海。前不久,刘海粟美术馆每周三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除了讲座,也可以观看展览。刘海粟美术馆成为上海鲜有的开设夜场的公立美术馆。这一小小的改变引发行业内外热议:美术馆夜场开放能否成为常态?此前上海博物馆推出多场“博物馆之夜”活动,仍难以满足大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在国外,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会在周五、周六开放至晚上。
创建全球卓越城市,应该有与之匹配的文化环境、艺术氛围和夜间高雅文化的去处。世界发达城市,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会选择在周五、周六延长开放至晚上。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部分展厅延长开放至20时30分;卢浮宫每周三和周五晚开放至21时45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周五延长开放至20时;大都会博物馆每周五和周六开放到21时。不少博物馆选择在周五晚上增开夜场,和这一时间段的人流量大有关,也是为了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上海理应迎头赶上,发挥众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优势,以此彰显城市的文化品质,在接轨世界发达城市的特色,体现美术馆博物馆的作用。
开放美术馆博物馆夜场的呼声背后,反映出中国公共文化资源稀缺和供给不足。随着社会进步,大众文化需求越来越细,公共文化资源开夜场应是整体趋势。十几年前,上海博物馆曾尝试开设夜场,但当时参观者寥寥。如今,每逢上博“博物馆之夜”,一两百人的参观预约名额一经放出便遭“秒杀”。让博物馆、美术馆夜间开放成为常态,没有它们的加入,一座城市的夜间文化生态终究是不完整的。如今日渐高企的国产电影票房和口碑两极化也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夜晚大量的电影院消费只是一种无奈之选,伴随市民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势必呼唤各类文博机构开出夜场,用高雅艺术滋润人心,抚慰心灵,陶冶情操,满足更高需求的文艺样式。
创建全国一流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更多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有打破常规的举措和手笔。美术馆博物馆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让展品“活”起来,让历史“走出去”,把市民“请进来”,破除“早九晚五”开放时间的约束,应该像图书馆、电影院、剧场那样,全部实现夜间开放,使申城的美丽夜间,让市民多一个文化去处,城市多一点文博味道,这是文化惠民利民的检验答卷,当然美术馆博物馆的夜间开放,也要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和惠民利民,一方面要进行艺术普及、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应对大众日益增长且更加细化的文化需求,需要提升夜间开放和讲解服务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和适应力,让开放的内容形式和活动,更加细致周密和吸引人。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