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关系70年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习近平“1.2重要讲话”学习与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9-08-25 00:10:02


 
  也就是在该次会议上,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分团(当然也包含台湾代表团)审议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3月14日,也就是“胡四点”发表之后的第十天,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以2896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⑦这是一部迄今为止人大通过的唯一一部没有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名的法律,且在第一条明确标明依据《宪法》制定本法,因为无论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是依据台湾人民念兹在兹的《中华民国宪法》,两岸均同属一中。从学理上解释,这部法律的出台无论依据哪一部宪法都是有宪可依的,是两岸人民共同意志的最高体现。这部法律的立法技巧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正是陈水扁当局在岛内不断散布分裂言论,制造紧张局势,把两岸关系搞得剑拔弩张、天怒人怨之际,在历史关头,为中国国民党寻找历史定位、拓展历史价值提供了良机。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率团来大陆参访,开启了和平之旅,两岸关系才开始柳暗花明,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从2005年开始,至2013年的八年里,连战先生前后十二次与胡锦涛总书记见面,写下了国共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是连战主席与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会见时,在共同宣导的五项愿景中提出来的。

  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历史发展大势,顺势而为,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先后提出了“两岸一家亲”、“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两岸命运共同体”、“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两岸交流要达到心灵契合”等主张。同时坚定提出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十九大更是把“六个任何”写进了党的报告,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决心、信心。正如两岸媒体普遍议论的,十八大以来,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有弹性的更有弹性,有坚守的更有坚守,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在2013年以来,他在会见萧万长、连战、朱立伦、洪秀柱、马英九等人的谈话中和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1.2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五点建议,可概括称为“习五点”。这五点建议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岸关系上的谋篇布局,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习五点”包含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目标、任务、基础、途径等五个方面,对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而言,继承中有创新,坚持中有发展。

  综观1949年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两岸关系的论述核心观点就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事实绝不能改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两岸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虽然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新老更替了几代人,但对这些核心观点都是一脉相承的,始终坚守,永不放弃。70年来,虽然两岸关系风云变幻,波谲云诡,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确立为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进而形成了“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

  二、两岸关系70年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两岸关系70年的风雨历程,何尝不是在两岸人民期盼互相瞭解、互相交流、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中踏浪前行的?回望两岸关系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维护了广大台胞的切身利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最能反映一个政党的格局和高度。历史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只有把握了人类发展规律、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的政党,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逻辑。

  1.1987年台湾地区解严之前,两岸基本上处于政治对立、军事冲突、经济断绝、国际较劲的状态。民间交往几乎完全隔绝。两岸的交往基本上以官方和半官方秘密接触为主。

  从1949年开始,国民党当局为巩固自己在台、彭、金、马的统治,在台湾地区实施了长达38年的戒严。两岸之间民间交往几乎完全断绝,音讯全无。虽然老蒋难以咽下丢掉大陆江山、带着残兵败将蜷缩在东南小岛的这口恶气,念念不忘“反攻复国”,经常告诫岛内军民“毋忘在莒”,不停地在岛内散布恐共、仇共思想,但老蒋也始终没有背离民族大义,仍然反对、抵制美国政府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在这种状况下,老蒋一边宣扬连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的“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这样的豪言壮语,一边又多次秘密派人赴大陆交涉、试探两岸和平解决纷争的条件及可能性,之后虽然因各种原因,没有了下文,但两岸之间的来往不管公开也好,秘密也罢,谁也无法阻挡。当然,这期间,中共中央也利用特赦国民党战犯,向两蒋展示“爱国不分先后”、“和平归来历史问题可以既往不咎”等诚意,同时邀请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穿梭两岸三地进行沟通、劝说、解释工作,对当时两岸关系的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随着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相继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加上大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对台大政方针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追求和平统一成了主要目标,国民党当局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后不久,国民党当局知道再提“反攻大陆”已经无人相信,甚至会落为笑柄,小蒋就抛出了“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同时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新统一观。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岛内政治环境逐渐松动,党外势力逐渐坐大,民间要求解严,要求开放两岸交流、探亲的呼声持续高涨,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回应民间的强烈呼声,被迫答应人民的要求和期待,于1987年7月宣布废除戒严令,10月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交流的大门一旦打开,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再将它关闭。

  2.1988年至2008年,两岸之间实现了很大的交流发展,民间的交流倒逼官方必须坐下来谈判,解决民间交流碰到的问题,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在曲折中前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大陆的改革开放大踏步前进,特别是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经济发展提效增速。大陆庞大的市场、低廉的生产要素、两岸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一大批台商、台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从台湾涌入大陆。

  1988-2000年,这一阶段两岸的交流以探亲、经贸为主。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李登辉一方面为了回应民间的呼声,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自己尚不稳固的政权,除了强调要继承蒋经国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外,先后成立了国统会、颁布了国统纲领,还设立了陆委会和海基会,专门负责涉大陆事务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落实。之后便有了“九二共识”、“汪辜会谈”。俟李登辉完全掌握了台湾的党政军大权之后,就像一条变色龙,开始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倒退,使“台独”活动合法化;公然否定“九二共识”;谋求重返联合国;窜美访问,制造分裂;抛出“两国论”;纵容民进党的“台独”活动等。为了限缩两岸的民间交流和经贸往来,1993年李推出“南向政策”,1996年又抛出“戒急用忍”政策,与两岸民间推进两岸交流的呼声背道而驰。李登辉对两蒋路线的背叛及倒行逆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冲击和损害。两岸关系开始跌宕起伏,在曲折中发展。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两岸的民间交流、交往仍然呈井喷式增长。有资料显示,1987年刚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的当年,只有4万6千多人次来大陆,1988年就增长到44万6千,一年就增加了近十倍。1992年突破100万人次,1997年突破200万人次,2000年突破300万人次。⑧两岸的贸易额也一样,节节攀升,特别是1987——1995年间,年贸易额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最高的一年增长了94.3%。⑨

  在此期间,两岸关系虽然受到了李登辉“两国论”的影响,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是任何人为障碍无法阻隔的。1998年初夏,大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长江、松花江、珠江流域都相继爆发了特大洪涝灾害,全国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岛内的多家媒体纷纷报导了大陆的水灾,台湾同胞纷纷为大陆灾区捐款捐物,其中捐款达1.38亿新台币,台湾当局也捐了100万美元。祸不单行,1999年9月,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震级达里氏7.6级,是台湾陆地近百年来发生的最强地震,造成2千多人死亡,1万1千多人受伤,近11万户房屋倒塌。大陆民众感同身受,纷纷慷慨解囊,通过红十字会向台湾灾区捐款300多万美元,一百多位大陆、香港演艺界人士在香港举行赈灾义演,募得善款一千多万港币,福建红十字会组织赈灾义演,募得2000多万人民币善款。此外,大陆的多家企业向台湾灾区捐赠各类救灾物资达数百万人民币。⑩

  2000-2008年,民进党执政八年,陈水扁玩弄两面手法,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陈水扁一边承诺“四不一没有”,一边又大肆推动柔性“台独”,玩文字游戏;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悍然提出“一边一国”论;推动“防卫性公投”、“台独公投”;强化台美军事交流,推动以武拒统;修改课纲,推动教育领域去中国化等等,两岸关系一时乌云密布,剑拔弩张。2001年11月,大陆成功叩开世贸组织的大门,入世意味着大陆的经济发展又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入世意味着关税的降低,出口的扩大。广大台胞纷纷看好大陆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商机,纷纷要求台当局回应大陆提出的尽速实现两岸“三通”的呼吁。大陆政府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就公开呼吁两岸尽快就实现直接通航、通邮开展协商谈判,方便两岸同胞直接接触、交流。但是,台当局却意识形态作祟,对大陆政府、两岸民众直接三通的要求、呼声,充耳不闻或百般推托。对比大陆积极开放的态度,台当局对两岸“三通”的消极、不作为态度引起了岛内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广大台商的指责。面对强大的民间反弹,台当局犹抱琵琶半遮面,终于同意先开放“小三通”。2002年11月,蒋孝严联合岛内“朝野”120多位“立委”连署支持两岸春节包机定点直航,得到了岛内民众和广大台商的积极回应,虽然台当局百般不愿,但难以抵挡强大的民意,在大陆有关部门积极、高效的配合下,2003年春节,往返两岸定点春节包机活动获得了圆满完成,为后来的“大三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陆定点空港、业务主管单位、相关配合单位高效、务实的敬业精神获得了岛内业者的高度评价。

  陈水扁上台后虽然不断鼓吹“一边一国”滥调,全面推动“渐进式台独”,大陆官方对此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有趣的是两岸民间交往不减反增,两岸经贸额也快速增长。2002、2003、2004三年两岸之间的贸易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38.1%、30.7%、34.2%,⑪所以岛内媒体评论说,民进党上台后反而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登陆热”。

  3.2008年至2016年,以“三通”为标志,两岸之间进入到“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的和平发展阶段,进而迈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陈水扁在“两颗子弹”掩护下惊险连任,但其当选的正当性受到岛内外民众的普遍质疑。在第二个任期内,陈水扁更是变本加厉地推动“台独”分裂活动,疯狂推动“台湾正名运动”、抛出“中华民国四阶段论”、终止“国统纲领”适用和“国统会”运作、推动“入联公投”、启动“第二阶段宪改”、开展“烽火外交”等等,一方面是陈水扁及其家族弊案缠身,陈水扁推出的种种花招意在分散岛内民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发展经济无能更无方,只好操弄意识形态斗争,为一党之私捞取政治利益。岛内社会被极度撕裂,经济乏善可陈,民生凋敝,民怨载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