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黄载皓致辞(中评社 崔银珍摄) |
第一部分是关于韩中文化社会合作的讨论,成均馆大学金荷娜(音)提出了韩中文化产业内容中利用网络小说的第二次创作事例,在市场多样性方面可以作为两国寻找合作点的参考,但为此指出存在解决著作权问题等课题。泰斋未来战略研究院于若莹提及了中韩都面临的低生育高龄化问题,并表示,在由此带来的增长放缓因素中,两国不仅可以利用AI、产业用机器人、智能医疗等尖端技术,还可以通过构建反映高龄化趋势的新城市化模式等合作,利用新产业服务成长的机会。首尔大学亚洲研究所梁美花介绍了中国提出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提到了韩国通过东北亚地区间的小多边合作发挥仲裁作用、中韩在朝核问题上实现可持续和平与共同安全、重新确立全球供应链的经济合作模式等必要性,"命运共同体"构想虽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这可以成为缓解地区内紧张和增进合作的尝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恩周指出,中国公共外交战略中,在吸引留学生和文化交流方面,以非洲为事例,取得了成功效果,而最近中国国内韩国留学生人数呈剧减趋势,通过留学生交流是体现两国深度理解和友好关系的指标,是未来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强调要积极改善暗淡前景。
作为第一部分会议的讨论者参与的首尔大学教授李贤泰表示,在美中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传统安保的共同体实际上很难实现,因此,在非传统安保如供应链、网络安保、气候变化、海上合作、人口减少等领域,韩中、乃至韩中日三国实际上有可能实现更密切的合作。本次会议的主持人、汉阳大学教授闵贵植提及软实力使得美国比罗马时代强大,并指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有朝贡和属国的记忆历史,中国主张的倡议只有明确认识到彼此差异是什么,在承认的情况下探索如何推进,才能取得真正的进展。
第二部分讨论韩中经济合作方面,庆南大学极东问题研究所潘彬彬为了应对萨德部署后中韩两国间安保问题政治化的倾向,提出了“加减法”接近法。她表示,要减少过度扩大到政治领域,但除了正式交流外,还要增加非正式民间交流,使政府和民间共同相互作用,促进政治、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韩国外国语大学王乐提议,在韩国两国相互依存不对称性的认识下,找出更多利益的交叉点,实现稳定发展。她指出,首先,在高新技术、绿色能源、AI等新兴产业中,有必要通过共同投资和技术合作提高产业链的互补性;第二,加强高层战略对话,减少外交误解和不信任;第三,鼓励民间交流和扩大文化体育交流项目,影响民间感情的积极增进,有助于缓解政府间关系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