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8日电/城市是全球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主体部分,全球超过一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经济总量70%来自城市。城市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行为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有利于提升城市对外品牌影响力、扩展对外发展空间、拓宽城市发展眼界。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日趋明显,“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前景如何,需要共建城市的支撑和“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辐射带动。
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思考,也是各省、市、自治区提升城市对外品牌影响力、对外拓展发展空间、拉高城市发展眼界的新机遇。
从国内来看,城市在国家战略实施中所承担的功能和作用,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产物。“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民间层面,需要中央和地方紧密配合,需要东西中部联动,而城市作为各方链接的桥梁纽带,恰好扮演“中观角色”,是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者。不同于乡村,城市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生产者”,城市集中了优质的劳动力、技术、设施、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从经济上具备合作的基本要素。城市同时也是“消费者”,通过消费联动,形成区域效应,推动相关区域合作的再深化。此外,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侧重追求经济增长的“量”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从经济反馈机制来看,产业转型升级是“船小好调头”,城市是对“一带一路”既有政策执行效果的快速反馈者。相对于国家的整体复杂性,城市由于体量相对较小,政策本土化程度高,可以很快对执行效果进行绩效评估,并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反馈给上级决策者,避免投资陷阱,进而对国家“一带一路”整体政策的完善产生积极影响。
从国外来看,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城市是资源聚集地,是一颗颗“明珠”,是人、财、物的聚合体,尤其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振兴方兴未艾;通过“一带一路”共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才能串联起共建国家,真正实现共建城市命运共同体。除经贸和基础设施合作外,城市之间的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变量因素。“一带一路”共建区域有着上千座城市,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但也有发达国家的城市,这些国家的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优势,有的在城市管理治理、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在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社区建设、城市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共建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可以把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共同分享发展的机遇,促进共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城市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组织的空间平台,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形成了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模式和路径。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一带一路”是国家倡议,与地方城市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例如,一些城市出发的中欧班列线路重叠、货物分散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城市“走出去”的企业恶性竞争比较突出。
第二,城市体系集聚效应较低,国内“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对周边和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尽管各节点城市在推动现有各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上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全国整体上看,对于构建基于大纵深要素配置的东西部区域深度合作体系,这些节点城市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还严重不足。
第三,城市参与国际合作地方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我国城市资源禀赋各异,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理应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但具有地方城市特色的亮点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