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4-10-10 00:44:04


  中评社╱题: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影响 作者:杨君玉(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研究员、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福建平和三平祖师与安溪清水祖师是在闽南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佛教俗神,闽南人尊称二位祖师为“祖师公”。明清时期闽南人数次大规模跨越台湾海峡,迁移至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随之播迁,如今在全球有信众超过1亿人,是闽南与台港澳、东南亚等地重要的民间信仰。本文通过探寻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传播路径,分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祖师公文化信仰在文化认同促进心灵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海内外闽南族裔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①这一重要文件为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扩大社会人文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闽南人尊称为“祖师公”的是福建平和三平祖师和安溪清水祖师,在全球有过亿的信众,是世界闽南人的重要信仰。两位祖师生前是佛教高僧,行善济世,为民造福,圆寂后神化为闽南地区影响深远的佛教俗神,具有“医药神”“雨神”“财神”的职能。祖师公文化信仰内核包含“广济、和谐、发展”“慈善大爱、济人利物”等理念,与中华文化相契合,深得海内外信众的认同与尊崇。本文通过探寻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路径,探讨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社会文化影响,以期促进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增进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的联系,促进闽南族裔心灵契合,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祖师,在道教、佛教中指创立宗派的人。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福建得到进一步开发。至唐宋时福建经济初现繁荣,民间信仰日渐繁盛。一些佛教僧人在传法过程中济世救民,圆寂之后仍感应灵通,被百姓奉为“祖师”世代信奉,有的还得到朝廷敕封,成为地方保护神。在闽北有三佛祖师,闽西有定光古佛、伏虎禅师,闽中有卢公祖师,闽南有三平祖师、清水祖师,闽东有平麓祖师等。明清时随着福建移民的迁徙,祖师信仰随之传播。

  三平祖师信仰始于唐代。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的千年古刹三平寺,为唐代高僧义中禅师建于唐咸通七年(866)。义中禅师俗姓杨,唐建中二年(781)生于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属于禅宗青原行思下三世。唐贞元十年(794)出家。唐元和二年(807)受具足戒后云游拜师,先后师从百岩怀辉禅师、西堂智藏禅师、百丈怀海禅师、石巩慧藏禅师学法,深悟禅宗要义。唐元和十四年(819)至潮州拜大颠宝通禅师为师,与时任潮州刺史的韩愈交好。唐宝历元年(825)至漳州弘法,任紫芝山三平真院住持。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废佛汰僧,义中禅师率门徒避于平和县九层岩。彼时平和经济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义中禅师发挥禅宗的“农禅幷重”理念,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山民,带山民开垦土地,兴修房舍水利。还精研医术为百姓治病,传授“太祖拳”“少祖拳”给百姓健身,深得百姓爱戴。唐大中三年(849),漳州刺史郑熏将义中禅师的事迹上奏朝廷,唐宣宗皇帝敕封义中禅师为“广济大师”。唐咸通十三年(872)农历十一月初六,义中禅师圆寂,享年九十二,僧腊六十五。次年郡守王讽作《漳州三平广济大师行录》。义中禅师因救世济民,后人为其塑金身坐像供奉,入宋后被神化为“三平祖师公”,成为闽南民俗信仰的地方保护神。明清时期因义中禅师精心研创的卜事签、药签屡见奇效,信众祈求金银利益、祛病消灾等皆“有求必应”,义中禅师被进一步神化为闽南佛教俗神。民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传说与信俗,如“禅师扮新娘入鬼穴”“借钱习俗”②“驱除瘟疫”“祈雨除旱”等。

  清水祖师信仰始于北宋。清水祖师俗姓陈名普足,北宋景佑四年(1037)生于福建永春小姑乡,幼时出家于大云院,年长结庵高泰山。师从大静山明禅师,道成辞归时师嘱:“尔营以种种方便,澹足一切。”③此后清水祖师遵行师嘱行善造福。又从高泰山移居麻章庵,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座,修路多处,方便百姓出行。北宋元丰六年(1083),安溪大旱,清水祖师应邀至崇善里(今安溪县蓬莱镇)祈雨。据北宋政和三年(1113)清溪(安溪)邑令陈浩然作《清水祖师本传》曰:“比请而至,雨即露足。”④清水祖师祈雨解除了安溪酷旱,乡人恳请清水祖师驻锡于此,筑室成屋。清水祖师见泉水清冽,名曰“清水岩”。清水祖师祈雨灵验,每至皆获显应。清水祖师又精通医道,在山下“洋中亭”义诊施药救人,也常云游各地,为百姓治病驱疫,深得百姓爱戴。清水祖师还关注生态环境,在清水岩附近遍植竹木,优化环境。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水祖师圆寂,享年六十五。清水祖师生前多行善事,百姓感恩崇奉为佛,是宋代以后闽南祈雨的主要神明。清水祖师在宋代先后得到四次朝廷敕封,至宋嘉定三年(1210)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八字纶音,享誉至极,此后历代朝廷与地方官绅都对清水祖师倍加推崇。

  唐宋之时是福建造神运动的高峰期,三平祖师与清水祖师在这个时期被神化,有其共同点,一是两位祖师公生前是佛教高僧,圆寂后仍感应灵验,受百姓尊崇神化,幷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敕封。二是两位祖师公都精通医术,积极救死扶伤、祛除瘟疫。闽南气候湿热多有瘟疫,百姓缺医少药,祖师公治病祛瘟是大善之举,深受百姓爱戴。三是两位祖师公都慈悲为怀,济世利人:三平地处深山尚未开化,三平祖师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房舍水利,改善百姓生活;清水祖师一生修路造桥,多植竹木,造福百姓。四是两位祖师公均有祈雨灵验之神迹,具有“雨神”的职能。闽南历史上多次酷旱以致生灵涂炭,祖师公祈雨润泽,功德无量。

  二、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传播

  祖师公文化信仰最初在闽南流传,幷通过两种方式外传,一是随着灵应广传,各地信众争相崇奉,从祖庭分炉建寺;二是随着闽南人的迁移步伐向外传播。南宋时期,福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人口持续增长,而北方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涌入福建。因生存资源匮乏,闽南人开始外迁,祖师公文化信仰随之播迁,先是辐射周边,继而传播到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演变成闽粤、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民间重要信仰。传播的路线大致有两条,均影响深远而广泛:

  (一)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的传播

  闽南背山面海,闽台一水之隔,历史上关系密切,闽南人为求生机,最先跨越海道复杂的台湾海峡,向海洋开拓生存空间。海路艰险、前途未卜,闽南人将随身携带的神像或香火包作为精神支柱,平安登陆后更坚信是神明的庇护,定居后就在家供奉,若得腾达便建寺庙答谢。

  自宋代起就不断有闽南人移居台湾。明中叶,漳州月港兴起成为中国海外贸易主要口岸,大量的闽南人入台湾垦荒或经商。明崇祯十三年(1640)福建大旱,数万名饥民入台垦荒。明末清初闽南人又数次大规模移居台湾,仅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实行的招募政策就引进二十余万人,其中不乏闽南人。郑成功带到台湾的军队中亦多为泉漳籍人,这些移民也把“祖师公”香火、神像带到了台湾。施琅平定台海后,对安溪人多有眷顾,大量安溪人携眷渡台。早期台北盆地周围田地多为安溪人所垦,安溪人聚族而居,祖师公信仰特别虔诚。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厦门成为渡台口岸,因政治上的统一,两岸往来密切,大批的闽南人通过厦门港迁入台湾,参与到台湾的开发与建设中。清乾隆中期后,清政府“海禁”政策破产,移民日增。此后百余年,因社会动荡,大批闽南人为避兵祸或为谋生路赴台。

  三平祖师是漳州的保护神,得漳州人世代尊崇敬奉;清水祖师是安溪的保护神,安溪俗谚“有安溪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师”。经过长期且大规模的迁徙,目前台湾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祖籍地是漳州,约45%的人口祖籍地是泉州,仅祖籍地是安溪的人口就有11%。大量的祖籍漳州与泉州的台湾人口是祖师公信仰的信众基础,如此也就不难理解祖师公信仰在台湾盛行的缘由了。

  目前在台湾最早的清水祖师庙建于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是台南楠梓区清水寺与彰化二林镇祖师庙。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安溪人翁来为从清水岩分灵建规模宏大的“艋胛祖师庙”。如今台湾“清水祖师庙”超百座,比安溪本土祖师庙还多,仅安溪人聚集较多的台北就有六十余座。而据2014年《中国新闻网》报道:“三平祖师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信众,仅台湾就有50多家分庙。”⑤这个数据是相对保守的,在台南、台北、高雄、屏东和宜兰等地还有不少村庙、善堂与私家供奉不计其数。在台南、高雄新光里、屏东塔楼、嘉义澜潭等地的三平祖师分庙宇每年都有隆重的信俗活动,参加的信众达60余万人。据《三平祖师分灵录》记载,台南四鲲鯓龙山寺中奉祀的三平祖师公为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郑成功部将恭请,已历350余年。寺内还奉祀清水祖师,是驻守台江屏障七鲲鯓古地的郑成功部将蔡姓军士自安溪携带而来。台南田中村三平宫是清朝洪姓先民渡台时恭请,安定后由洪姓先民各家轮流奉祀,香火昌盛后兴建庙宇,迄今已三百余年;又台湾南投竹山三坪院为清乾隆六年(1741)先民林江渡台时恭请,先奉于宅,后兴庙宇;台湾宜南永安寺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商人林瓜恭请,初奉于宅,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由林氏三兄弟捐地,募建庙宇。

  此外,香港及澳门信众也曾来祖庭分灵分香。如香港的三玄宫等寺庙供奉着三平祖师。2024年7月7日,香港翠菊基金董事郑建好一行赴平和三平寺,幷捐资300万人民币襄助三平文化事业建设。

  (二)祖师公文化信仰在海外的传播

  十五世纪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闽商顺势而为扬帆起航,继续远航东南亚等地;贫民亦随商船飘零至东南亚谋生,幷在当地繁衍生息。在闽南地方文献中多有闽南人迁移海外的记载,据明代漳州人张燮的《东西洋考》记载:“华人既多诣吕宋,往往久住不归……渐至数万。”⑥可见明代仅吕宋一地就有华人移民数万。《东西洋考》还记载了漳泉民众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经商谋生。

  伴随着闽南人向海洋拓荒的步伐,祖师公文化信仰也跨越重洋,随着闽南人到了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地。2010年出版的《三平祖师分灵录》记载了来自菲律宾、泰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信众进香情况。印尼锡江市保安宫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据传是清代南靖人杨迈下南洋时,得随身所携带三平祖师神像庇护,到达印尼锡江后供奉于家,后集资兴建庙宇;印尼雅加达市广济祖师公庙、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保安宫、众安亭与马六甲漳州会馆三楼也奉祀着三平祖师。目前在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有30余座三平祖师分庙,每年有大量的海外侨胞回到三平寺祖庭朝拜。

  《安溪县志》《清水岩志》等文献记载了清代安溪人数次大规模下南洋。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因战乱南渡避难者众多。清咸丰三年(1853)安溪人陈圣响应太平军,败后与从者数百逃亡新加坡、缅甸、印尼等地。至洪秀全入南京与清政府对抗时,安溪人大规模流离南洋,此后百余年安溪人遍移南洋各地。在今缅甸安溪会馆五楼供奉着清水祖师,每年祖师公寿诞华侨们都会举办庆祝与朝拜活动;清同治十三年(1875)在仰光市郊高解的福山寺就供奉清水祖师,此后多次扩建、翻修,每逢祖师公寿诞或节假日便人山人海,是缅甸安溪人聚叙亲谊、共话发展之所;在马来西亚沙巴洲腾南堂、云顶清水岩、槟城蛇庙、槟城慈济宫、马六甲安溪会馆四楼蓬莱殿等也供奉清水祖师。云顶清水岩是祖籍安溪的马来西亚云顶集团林梧桐先生自1976—1993年营建,幷最终建成东南亚的世界级旅游胜地,也是安溪籍华侨华人联络乡情的交流场所。此外,在印尼雅加达加乙祖师庙、丹戎加逸祖师庙、泰国曼谷福建会馆清水祖师宫、普吉福元宫、新加坡碧南堂和蓬莱寺、菲律宾马尼拉祖师庙等庙宇均以安溪蓬莱清水岩为祖殿,奉清水祖师为正神。

  现全球有360多座三平祖师分庙,1000多座清水祖师庙,信众1亿多人,遍布台港澳与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美国、日本等地,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1年“清水祖师信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福建漳州“三平祖师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