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评:为加快旧区重建提供更多诱因
http://www.CRNTT.com   2023-07-31 17:28:58


  中评社香港7月3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近来本港接连发生大厦石屎剥落事故,旧区重建刻不容缓。如何才能加快旧区重建?不外乎两大方向,一是降低强拍门槛;二是增加私人市场参与重建的诱因。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了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的思路,具有建设性,有助凝聚社会共识,加快重建步伐。

  本港楼龄达到50年的大厦在2020年已有8700幢,到2030年将增加至13900幢,年久失修导致这些旧楼变成“都市炸弹”。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报告提出检讨旧楼的强拍门槛,发展局近日公布有关方案,这是完全必要的,受到社会欢迎,但还不足够。一方面,降低强拍门槛影响部分小业主的利益,争议难免;另一方面,即使降低强拍门槛,若旧区重建无利可图,很难吸引私人发展商来参与,变成单靠市区重建局孤军作战,效果好不到哪里去。正如有人指出,现时的一些旧区重建项目已是“猪骨头”,连市建局也不愿“啃”,遑论是私人发展商。

  特区政府知道问题所在,正在构思多管齐下优化重建方案。短期而言,就是加强执管行动,督促业主承担起楼宇维修保养的责任,政府可提供协助。长期而言,就是降低强拍门槛,但并非以“一刀切”形式处理,比如70年楼龄的大厦强拍门槛降至六成的建议,引起社会关注,有意见认为门槛太低,而实际上能达至六成重建意愿的亦非常罕见,在这种情况下,六成五并非不可考虑。还有,市建局已完成规划研究并确认重建意愿高的地区,降低强拍门槛也有其合理性。特区政府将设立专责办事处协助小业主,提供估价、法律等专业意见,亦会协助搬迁,这会纾缓小业主忧虑,减少旧区重建的阻力。

  另一个考虑方向,是提高私人发展商参与旧区重建的诱因。现时,市建局享有转移地积比率的政策,这一政策工具将来也可以扩展到私人发展商。旧区重建的最大困难在于寻找安置的单位,如果将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填海的土地用来支持重建计划,比如以比较优惠的条件卖地,并指定在有关土地上建楼,以满足“楼换楼”的要求,相信会大大提高私人发展商参与重建的热情。

  现时市建局现金流出现问题,难以应付大型社区重建所涉及的巨额赔偿及发展成本,有声音要求检讨市建局的七年楼龄赔偿机制,以增加市建局的收入。在这方面,特区政府表明暂时无意改变有关赔偿机制,但可以透过其他措施支持市建局,包括将贷款上限由60亿元增至250亿元,以及容许市建局项目整合附近政府用地等,都可以改善市建局的财政状况。

  正所谓“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旧区重建的困难的确很多,但只要解放思想,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总能找到方法。在商言商,鼓励私人市场参与重建的最佳方法莫过于提高诱因,凡是能加快重建又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措施,都应当考虑。

  房屋问题是本港民生痛点和难点,而加快旧区重建,既可增加房屋供应,又可以美化市区,一举两得,越快越好。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包括“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旧区重建是市民增加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特区政府强政励治的重要指标。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