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日关系前景更需强调事在人为
中评社:在去年的“北京—东京论坛”以及今年的两会外长记者会上,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谈及中日关系时反覆强调“初心”二字。如何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
锺飞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初心”二字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主要用于党史教育学习和治国理政之需,提醒党员干部,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王毅国务委员将“初心”二字用于中日关系,一方面表明王毅外长对中日关系寄予厚望,考虑到王外长曾担任驻日大使,对日本非常了解,这种厚望更主要的是对建交之初的中日关系的一种怀念,提醒日本中日关系曾有的高度。
尽管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有更大的国际政治博弈背景,但也与中日老一辈致力于中日友好的努力有关系。当时中日交好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因而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中日关系大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领导人说了“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目前看来,虽然新冠疫情前的几年每年有数百万中国人到日本去,但中日友好的民间基础却不如以往牢固。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表达了对中日建交时双方立下的志向的敬意。在那样一个困难时期,老一辈的政治家以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视野和尊重人民需求的情怀,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建交时,中日联合声明将“不称霸”写入了文件中,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也就是说,中日两国均反对在亚洲称霸,同时两国自己也不称霸。但是为什么当时日本可以相信中国不称霸,而现在不愿意相信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粗浅的原因或许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比较贫弱,日本更担心的是苏联的威胁。现在,在日本眼中,中国已经是比70年代的苏联还要强大的国家。这是一个有解释力的说法。不过,如果单论强大,历史上的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实力差距更大,但不少日本知识界人士却怀念唐朝时期的中日关系。因此,用实力差距不能说明中日之间目前面临的所有问题。为此,需从根源上认识中日关系为什么好起来,又为什么不能一直好下去。从这个角度观察,那么王毅部长说的“初心”二字就很有深意了。
在看待中日关系发展前景时,需要更加强调事在人为,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和领导体制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重复进攻性现实主义所认定的“实力决定一切”的逻辑。后者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提出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他认为中国崛起难以是和平的,决定国家安全关系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变量是实力,其他因素均不重要。
但是,国家间关系除了物质利益之外,也有很多非物质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日本有些人认为“中国不宣传中日建交后日本在帮助中国现代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事实上,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时对此做了充分肯定,并且再度强调中日两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后来中日关系因日本鲁莽“购岛”而陷入重大危机,两国关系大幅度下降。不过,中日关系依然还有韧性,安倍首相于2018年访华,恢复了中断8年之久的高层政治互访,双方重申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中两国世代友好、不相互威胁的庄严承诺。这个承诺是非物质性的,但是对中日都很重要,两国都不能忘记。在日本新版《外交蓝皮书》中,日本也继续强调“发展稳定建设性的中日关系”。
|